目录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能源与环境概述 | 第11页 |
·氢能及其应用和生产 | 第11-13页 |
·光合细菌产氢 | 第13-21页 |
·生物制氢的发展 | 第13页 |
·光合细菌的生态意义和应用 | 第13-14页 |
·光合细菌的生长模式 | 第14页 |
·光合细菌产氢机理 | 第14-16页 |
·光合细菌产氢的主要酶 | 第16-17页 |
·光合产氢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光合细菌产氢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光合细菌产氢的发展趋势 | 第21页 |
·生物电化学辅助生物产氢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微生物燃料电池制氢技术原理 | 第21-22页 |
·生物电化学辅助产氢研究现状 | 第22页 |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22-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2 类球红细菌的培养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第25-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菌株来源与培养基 | 第25页 |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25页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5页 |
·菌株的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第25-26页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26页 |
·biolog代谢分析法 | 第26-27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7页 |
·菌株的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第27-28页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28-29页 |
·代谢特性分析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3页 |
3 类球红细菌产氢影响因素研究 | 第33-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菌株与培养基 | 第33页 |
·培养条件 | 第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分析方法 | 第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2页 |
·不同菌龄种子液产氢研究 | 第34-35页 |
·不同pH产氢研究 | 第35-36页 |
·不同光照强度产氢研究 | 第36-37页 |
·不同温度产氢研究 | 第37-38页 |
·不同碳源产氢研究 | 第38-39页 |
·混合碳源培养产氢 | 第39-42页 |
·小结 | 第42-45页 |
4 反应器的构建及类球红细菌的电驯化 | 第45-53页 |
·反应器的构建及原理 | 第45-48页 |
·反应器的构建 | 第45-46页 |
·反应器运行原理及其同BEAMR的区别 | 第46-48页 |
·R.sphaeroides的电驯化 | 第48-49页 |
·Biolog GN微孔板碳源代谢对比分析 | 第49-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5 外加电场辅助质子传递供类球红细菌产氢 | 第53-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菌种与培养基 | 第53页 |
·实验装置 | 第53页 |
·对照实验 | 第53页 |
·不同供给培养基对产氢的影响 | 第53-54页 |
·不同电压对产氢的影响 | 第54页 |
·分析方法 | 第54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4-58页 |
·对照实验 | 第54-56页 |
·不同供给培养基对产氢的影响 | 第56-57页 |
·不同电压对产氢的影响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6 运用外加电场反应器研究类球红细菌同不同细菌的产氢生态关系 | 第59-6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菌种与培养基 | 第59页 |
·H.salinarum浓缩细胞(PC)的分离和固定化(SA-PC) | 第59-60页 |
·实验方法 | 第60页 |
·分析方法 | 第60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0-62页 |
·不同降解菌对R.sphaeroides产氢的影响比较 | 第60-61页 |
·阴极室pH变化情况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附录 | 第73-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