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古今文献综述 | 第10-28页 |
| 1.哮病的病名考证 | 第10-11页 |
| 2.哮病的病因病机 | 第11-18页 |
| ·先天遗传 | 第11-12页 |
| ·外邪侵袭,肺气上逆 | 第12-13页 |
| ·伏饮痰浊,发而为病 | 第13-14页 |
| ·情志内伤,气机逆乱 | 第14页 |
| ·饮食不节 | 第14-15页 |
| ·瘀血内阻,肺气壅滞 | 第15-16页 |
| ·气虚、血虚、阴虚 | 第16页 |
| ·他脏病变,累及于肺 | 第16-17页 |
| ·多种病因相结合的作用 | 第17-18页 |
| 3.哮病与喘证的区别 | 第18-19页 |
| 4.哮病的治法 | 第19-28页 |
| ·内治法 | 第19-27页 |
| ·温肺散寒,祛痰化饮 | 第19-20页 |
| ·清肺散寒,化痰除饮 | 第20-21页 |
| ·清肺宣肺,化痰定喘 | 第21页 |
| ·祛风解痉,祛痰宣闭 | 第21页 |
| ·泻下痰浊,肃降肺气 | 第21-22页 |
| ·涌吐痰浊,调畅气机 | 第22-23页 |
| ·消食化积,调畅气机 | 第23页 |
| ·降气平喘,豁痰利窍 | 第23页 |
| ·活血化瘀 | 第23-24页 |
| ·哮病他脏论治 | 第24页 |
| ·扶助正气,驱邪平喘 | 第24-25页 |
| ·补益虚损 | 第25页 |
| ·治未病 | 第25-27页 |
| ·哮病的外治法 | 第27-28页 |
| ·针法和灸法治疗哮病 | 第27页 |
| ·敷贴穴位法预防哮病复发 | 第27页 |
| ·吸入疗法治疗哮病 | 第27页 |
| ·导引按摩法治疗哮病 | 第27-28页 |
| 哮病古今医案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8-51页 |
| 1.研究对象 | 第28-30页 |
| ·涉及文献 | 第28-29页 |
| ·涉及医家 | 第29-30页 |
| 2. 医案选择标准 | 第30-31页 |
| ·哮病的诊断标准 | 第30页 |
| ·纳入医案标准 | 第30页 |
| ·排除医案标准 | 第30-31页 |
| 3.研究方法 | 第31-34页 |
| ·统计学依据 | 第31页 |
| ·频数分析(FREQUENCIES) | 第31页 |
|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 | 第31页 |
| ·快速聚类分析(K-MEAMS CLUSTERING ANALYSIS) | 第31页 |
| ·数据规范化 | 第31-32页 |
| ·建立数据库 | 第32-33页 |
| ·数据录入 | 第32-33页 |
| ·数据库目测与修改 | 第33页 |
| ·数据库锁定 | 第33页 |
| ·选择统计分析软件 | 第33页 |
| ·设计方案与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 ·设计方案 | 第33-34页 |
| ·技术路线 | 第34页 |
| 4.结果分析 | 第34-51页 |
| ·症状统计分析 | 第34-43页 |
| ·症状频数分析 | 第34-38页 |
| ·症状因子分析 | 第38-41页 |
| ·症状聚类分析 | 第41-43页 |
| ·用药统计分析 | 第43-51页 |
| ·用药频数分析 | 第43-45页 |
| ·用药因子分析 | 第45-47页 |
| ·用药聚类分析 | 第47-51页 |
| 哮病理论与证治规律探讨 | 第51-71页 |
| 1.基于医案统计结果探讨哮病病因病机特点 | 第51-60页 |
| ·哮病的病因 | 第51-56页 |
| ·六淫外感 | 第51-53页 |
| ·七情内伤 | 第53-54页 |
| ·饮食失宜 | 第54页 |
| ·劳逸失度 | 第54-55页 |
| ·.5 瘀血内阻 | 第55-56页 |
| ·正气亏虚 | 第56页 |
| ·哮病的病机 | 第56-60页 |
| ·外寒引动寒痰,痰气相搏 | 第56-57页 |
| ·痰热伏肺,痰气相搏 | 第57-58页 |
| ·内外风邪,引动伏痰 | 第58页 |
| ·瘀血内阻,肺气壅滞 | 第58-59页 |
| ·肺脾肾三脏亏虚 | 第59-60页 |
| 2.哮病辨证思路 | 第60-62页 |
| ·辨哮病缓急 | 第60页 |
| ·辨哮病之寒热虚实 | 第60-61页 |
| ·辨寒热 | 第60-61页 |
| ·辨虚实 | 第61页 |
| ·辨哮病之病位 | 第61-62页 |
| 3.哮病证候类型、证候特征 | 第62-67页 |
| ·冷哮 | 第62页 |
| ·热哮 | 第62-63页 |
| ·"寒包火"哮 | 第63页 |
| ·风哮 | 第63-64页 |
| ·痰哮 | 第64页 |
| ·瘀哮 | 第64-65页 |
| ·虚哮 | 第65页 |
| ·缓解期肺虚 | 第65-66页 |
| ·缓解期脾虚 | 第66页 |
| ·缓解期肾虚 | 第66-67页 |
| 4.哮病的多方位治疗 | 第67-71页 |
| ·把握哮病基本治疗原则 | 第67-68页 |
| ·标本兼治,化痰平喘贯穿始终 | 第68-69页 |
| ·哮病久发宜活血化瘀 | 第69-70页 |
| ·从肝论治 | 第70-71页 |
| 结论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 个人简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