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4页 |
·水泥混凝土的组成与结构 | 第13-15页 |
·水泥混凝土的热变形性质研究 | 第15-18页 |
·水泥混凝土的热敏感性研究 | 第18-20页 |
·水泥混凝土的热不相容性研究 | 第20-22页 |
·基于红外热像法的水泥混凝土检测技术研究 | 第22-24页 |
·课题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方法和目标 | 第24-25页 |
第2章 水泥混凝土物相间的热相互作用及其调控 | 第25-53页 |
·引言 | 第25-27页 |
·试验设计与试验装置 | 第27-32页 |
·试验材料 | 第27-28页 |
·试验样品制备 | 第28页 |
·热膨胀性能测试 | 第28-29页 |
·热疲劳循环试验 | 第29-30页 |
·TG-DSC测试 | 第30-31页 |
·孔结构测试 | 第31页 |
·显微结构(SEM)测试 | 第31-32页 |
·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第32-51页 |
·硬化水泥石与集料的热膨胀差异性 | 第32-34页 |
·循环热荷载对混凝土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4-38页 |
·水泥浆体热变形特性的调控 | 第38-43页 |
·水泥混凝土热膨胀特性调控机理分析 | 第43-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3章 热变形协调性混凝土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 第53-68页 |
·引言 | 第53页 |
·热变形协调性混凝土的设计 | 第53-55页 |
·热变形协调性混凝土的设计原理 | 第53-55页 |
·热变形协调性混凝土的设计方法 | 第55页 |
·试验设计 | 第55-57页 |
·试验材料 | 第55页 |
·试样制备 | 第55-56页 |
·热变形协调性混凝土的热膨胀系数测定 | 第56-57页 |
·热变形协调性混凝土的热疲劳循环试验 | 第57页 |
·宏观与微观性能测试 | 第5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6页 |
·外掺物对混凝土热膨胀系数的影响 | 第57-58页 |
·热变形协调性混凝土抗压强度分析 | 第58-61页 |
·热变形协调性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微观分析 | 第61-62页 |
·热变形协调性混凝土显微结构(SEM)分析 | 第62-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4章 红外热像法评估混凝土结构损伤及温度场的研究 | 第68-88页 |
·引言 | 第68页 |
·红外热像法的检测原理 | 第68-71页 |
·红外热成像的检测原理 | 第68-71页 |
·基于红外热像的混凝土温度场有限元法分析原理 | 第71页 |
·红外热像法检测混凝土结构损伤及缺陷 | 第71-76页 |
·设备简介 | 第71-72页 |
·混凝土结构缺陷的红外热像法评判 | 第72-76页 |
·基于红外热像法的混凝土温度场分布有限元分析 | 第76-86页 |
·试验模型制作 | 第76-77页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77-78页 |
·试件的红外热图数据及分析 | 第78-81页 |
·试件温度场有限元模拟的数值分析 | 第81-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5章 混凝土结构温度场与热应力实例分析 | 第88-106页 |
·工程概况 | 第88页 |
·监测方案设计 | 第88-89页 |
·薄壁墩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 | 第89-90页 |
·混凝土原材料 | 第89页 |
·混凝土配合比 | 第89-90页 |
·薄壁墩温度场模拟及热应力分析 | 第90-105页 |
·薄壁墩温度数据采集 | 第90-91页 |
·材料及热特性值 | 第91页 |
·计算原理与公式 | 第91-92页 |
·网格剖分模型 | 第92-93页 |
·计算条件 | 第93-96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96-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9页 |
·主要结论 | 第106-107页 |
·创新点 | 第107页 |
·研究展望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18页 |
发表学术论文 | 第118页 |
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