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药用植物新品种培育 | 第9-12页 |
·植物新品种培育及其重要意义 | 第9页 |
·药用植物育种技术概述 | 第9-10页 |
·诱变技术在药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10-11页 |
·我国药用植物新品种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空间诱变育种技术 | 第12-13页 |
·空间诱变育种概述 | 第12页 |
·国内外空间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空间诱变药用植物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长春花及其生物碱 | 第13-16页 |
·长春花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以及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长春花生物碱及其市场需求 | 第15-16页 |
·长春花药用品种选育现状 | 第16页 |
·本项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8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6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6-18页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及研究地自然概况 | 第18-27页 |
·研究时间与地点 | 第18页 |
·研究材料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5页 |
·诱变处理方法 | 第19-20页 |
·取样方法 | 第20页 |
·形态学指标及生物量的测定 | 第20页 |
·形态特异性调查 | 第20-21页 |
·物碱含量检测方法 | 第21-24页 |
·外光谱的测定方法 | 第24页 |
·诱变长春花各代系谱及筛选原则 | 第24页 |
·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研究地自然概况 | 第25-27页 |
·研究地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气候条件 | 第25页 |
·研究地地貌及土壤自然状况 | 第25-26页 |
·研究地的植被覆盖特征 | 第26-27页 |
3 长春花新品种选育的基础性研究 | 第27-31页 |
·前言 | 第27页 |
·长春花植株生物量器官分配季节动态 | 第27-28页 |
·长春花植株长春碱类衍生物组织分布及季节动态 | 第28-30页 |
·各器官三种生物碱含量动态 | 第28-29页 |
·不同器官三种生物碱含量比较 | 第29页 |
·不同月份三种生物碱含量比较 | 第29-30页 |
·讨论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4 空间诱变对长春花植株表型的影响 | 第31-39页 |
·前言 | 第31-32页 |
·空间诱变对长春花SP_1代植株表型的影响 | 第32-34页 |
·空间诱变对长春花营养器官的影响 | 第32-33页 |
·空间诱变对长春花生殖器官的影响 | 第33页 |
·空间诱变对长春花生物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空间诱变对长春花SP_2代植株表型的影响 | 第34-38页 |
·SP_2代长春花营养器官的变异 | 第34-35页 |
·SP_2代长春花生殖器官的变异 | 第35-36页 |
·SP_2代长春花生物量变异 | 第36-38页 |
·讨论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5 空间诱变对长春花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第39-46页 |
·前言 | 第39页 |
·株系逐代筛选结果 | 第39-42页 |
·诱变SP_1代长春花生物碱含量变异及筛选 | 第39-41页 |
·诱变SP_2代长春花生物碱含量变异及筛选 | 第41页 |
·诱变SP_3代长春花生物碱含量变异及筛选 | 第41-42页 |
·空间诱变长春花叶片生物碱含量代际全部个体的变异 | 第42-44页 |
·空间诱变长春花目标株系间叶片生物碱含量的代际变异 | 第44页 |
·讨论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6 长春花形态特异性株系筛选 | 第46-50页 |
·前言 | 第46页 |
·空间诱变长春花形态特异性株系筛选 | 第46-49页 |
·讨论 | 第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7 高含量生物碱个体的快速筛选研究 | 第50-57页 |
·前言 | 第50页 |
·长春花红外光谱参数与长春碱含量相关性分析 | 第50-54页 |
·不同生物碱高含量植株表型性状筛选 | 第54-55页 |
·讨论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