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需氧量在线自动监测仪的研制及应用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生化需氧量测定方法概述 | 第11-13页 |
·生化需氧量的传统测定方法 | 第11-12页 |
·基于BOD5测定方法的改进 | 第12-13页 |
·微生物传感器法 | 第13页 |
·微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微生物传感器的结构和功能 | 第13-15页 |
·微生物传感器应用领域的发展 | 第15-16页 |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吸附法 | 第16-17页 |
·夹层法 | 第17页 |
·交联法 | 第17-18页 |
·包埋法 | 第18-19页 |
·生物传感器测定仪的发展趋势 | 第19-20页 |
·生物传感器测定仪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生物传感器测定仪的研究方向 | 第19-20页 |
·生物传感器测定仪的发展趋势 | 第20页 |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生化需氧量微生物传感器的研制 | 第21-29页 |
·生化需氧量微生物传感器工作原理 | 第21页 |
·生化需氧量传感器的响应机理 | 第21-22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2-23页 |
·主要仪器 | 第22页 |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培养基 | 第23页 |
·好氧微生物菌株的筛选 | 第23-24页 |
·菌株的初选 | 第23-24页 |
·菌株的驯化 | 第24页 |
·固定化微生物膜的制备 | 第24-26页 |
·固定化微生物膜的制备方案选择 | 第24-25页 |
·固定化微生物膜的制备 | 第25页 |
·微生物传感器的组装 | 第25-26页 |
·传感器的性能测试 | 第26-28页 |
·微生物膜的寿命和稳定性 | 第26页 |
·线性范围 | 第26-27页 |
·响应时间 | 第27页 |
·有害物质对传感器的影响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测试条件的选择与优化 | 第29-33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9页 |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主要试剂 | 第29页 |
·仪器工作条件的选择 | 第29-32页 |
·测试温度的选择 | 第29-30页 |
·测试底液的选择 | 第30-31页 |
·测试底液的pH值 | 第31页 |
·鼓气流量的选择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在线自动监测仪的组装及性能 | 第33-45页 |
·仪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33-35页 |
·仪器的组成 | 第33页 |
·仪器主要部件及其作用 | 第33-34页 |
·仪器关键及采取的措施 | 第34-35页 |
·仪器的工作原理 | 第35-37页 |
·自动进样、自动稀释系统 | 第35页 |
·测试系统 | 第35-36页 |
·仪器自动校准系统 | 第36页 |
·中文显示及控制软件 | 第36-37页 |
·在线自动监测仪性能测试 | 第37-44页 |
·仪器的稳定性 | 第37-38页 |
·仪器的重现性 | 第38-39页 |
·仪器的精密度 | 第39-40页 |
·仪器的准确度 | 第40-41页 |
·仪器测定值与真值的相关性 | 第41-42页 |
·稀释倍数的选择 | 第42-43页 |
·稀释次数的选择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仪器实际应用及运行 | 第45-50页 |
·仪器法与标准法(接种稀释法)的对比情况 | 第45-46页 |
·标准样品对比结果 | 第45-46页 |
·实际水样对比结果 | 第46页 |
·在线自动监测仪的试运行 | 第46-49页 |
·城市排水站的运行情况 | 第46-48页 |
·制药厂的运行情况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历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