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引言 | 第10-30页 |
·林木耗水的概念 | 第11页 |
·林木耗水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第11-18页 |
·实测法 | 第11-14页 |
·估算法 | 第14-18页 |
·林木蒸散耗水研究的尺度问题 | 第18-20页 |
·叶片蒸腾耗水研究 | 第19-20页 |
·单株蒸腾耗水研究 | 第20页 |
·林分尺度的蒸腾耗水研究 | 第20页 |
·区域尺度的植物蒸腾耗水研究 | 第20页 |
·不同树种的蒸腾耗水特征 | 第20-23页 |
·树种蒸腾强度的变化 | 第20-21页 |
·蒸腾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21页 |
·蒸腾速率与气孔的关系 | 第21-22页 |
·林木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环境因子对林木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23-25页 |
·大气CO_2浓度对林木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23页 |
·光照强度对林木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23-24页 |
·土壤水分对林木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24-25页 |
·实验仪器测定原理 | 第25-28页 |
·Li-1600法 | 第25-27页 |
·茎流计 | 第27-28页 |
·发展趋势 | 第28-30页 |
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30-37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30页 |
·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 | 第30-31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31-34页 |
·地理位置和自然概况 | 第31-34页 |
·试验地布设和选择 | 第34-37页 |
·大田试验 | 第34-35页 |
·盆栽试验 | 第35-37页 |
3 研究方法 | 第37-42页 |
·研究思路 | 第37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7-38页 |
·试验观测方法 | 第38-41页 |
·土壤物理性质 | 第38页 |
·气象要素 | 第38-39页 |
·水面蒸发 | 第39页 |
·土面蒸发 | 第39页 |
·林地土壤水分动态 | 第39页 |
·叶面积 | 第39页 |
·消光系数 | 第39-40页 |
·茎流计系统连续观测林木蒸腾 | 第40页 |
·苗木水分生理生态 | 第40-41页 |
·数据分析和处理 | 第41-42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2-82页 |
·林木蒸腾量实测值与模拟值的计算 | 第42-43页 |
·应用理论和方程 | 第42-43页 |
·各计算参数的推导与分析 | 第43-57页 |
·冠层截留净辐射R_(nl)的计算 | 第43-54页 |
·冠层整体气孔阻力r_s | 第54-56页 |
·空气动力学阻力r_a | 第56-57页 |
·油松林与刺槐林生长季蒸腾量的计算 | 第57页 |
·林木蒸腾实测量 | 第57-62页 |
·试验地的布置 | 第58页 |
·茎流计法生长季个月连续日蒸腾量测定 | 第58-59页 |
·刺槐月蒸腾量实测值与模拟值的比较 | 第59-60页 |
·四树种日蒸腾速率实测值与模拟值的比较 | 第60-62页 |
·潜在蒸散 | 第62-67页 |
·桑斯维特(Thornthwait)公式 | 第62-63页 |
·彭曼(Penman)公式 | 第63-64页 |
·分摊系数 | 第64-65页 |
·小结 | 第65-67页 |
·林地土壤水分状况 | 第67-72页 |
·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 第67-68页 |
·生长季降水情况 | 第68-69页 |
·蒸腾速率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 第69-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树干液流动态分析 | 第72-82页 |
·刺槐在不同天气下的茎流速率 | 第72-73页 |
·油松、白榆、侧柏在不同天气条件下茎流速率动态变化 | 第73-74页 |
·不同胸径刺槐茎流速率日变化 | 第74-75页 |
·刺槐22cm胸径月变化 | 第75页 |
·刺槐12cm胸径月变化 | 第75-76页 |
·刺槐液流速率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 第76-77页 |
·白榆、侧柏夜间液流速率动态分析 | 第77-79页 |
·刺槐、油松茎流速率比较 | 第79-80页 |
·小结 | 第80-82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82-86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创新点 | 第83-84页 |
·讨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3页 |
附录A | 第93-94页 |
附录B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