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理论研究部分 | 第12-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2-17页 |
1 材料 | 第12-13页 |
·主要药物 | 第12页 |
·主要试剂 | 第12-13页 |
·主要仪器 | 第1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动物分组 | 第13页 |
·造模方法 | 第13-14页 |
·给药方法 | 第14页 |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14-16页 |
·大鼠行为和体态观察 | 第14页 |
·大鼠体重变化观察 | 第14页 |
·大鼠血生化检测 | 第14页 |
·大鼠肾脏湿重观察 | 第14页 |
·大鼠大小,质地及色泽观察 | 第14页 |
·大鼠左肾病理学观察 | 第14-15页 |
·肾脏左肾组织免疫组化观察 | 第15-16页 |
4 统计方法 | 第16-17页 |
实验结果 | 第17-28页 |
1 大鼠形态存活变化 | 第17页 |
2 大鼠体重变化 | 第17-18页 |
3 大鼠肾脏形态及左肾湿重变化 | 第18-20页 |
4 大鼠血生化检测变化 | 第20-24页 |
·肌酐 | 第20-21页 |
·尿素氮 | 第21-22页 |
·RBC、Hb | 第22-24页 |
5 肾脏病理改变 | 第24-25页 |
·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 第24页 |
·Masson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 第24-25页 |
6 大鼠左肾组织免疫组化AngⅡ及ET-1表达变化 | 第25-28页 |
讨论 | 第28-49页 |
1 腺嘌呤导致肾间质纤维化的机制 | 第28-29页 |
2 西医对肾间质纤维的认识 | 第29-36页 |
·概念 | 第29页 |
·病因 | 第29-30页 |
·产生机制 | 第30-36页 |
·ET-1与肾间质纤维化 | 第31-33页 |
·Ang Ⅱ与肾间质纤化 | 第33-34页 |
·ET-1与Ang Ⅱ肾间质纤化的关系 | 第34-35页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肾间质纤维化的运用依据 | 第35-36页 |
3 中医对肾间质纤维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6-45页 |
·病名 | 第36页 |
·病因 | 第36-37页 |
·病机 | 第37-39页 |
·治则 | 第39页 |
·导师对CRF的认识 | 第39-40页 |
·怡肾汤的组方原则 | 第40-45页 |
4 怡肾汤与各项结果的探讨 | 第45-49页 |
·体重及一般情况的影响 | 第45-46页 |
·BUN、Scr的影响 | 第46-47页 |
·改善贫血 | 第47页 |
·大鼠肾脏病理及湿重变化 | 第47-48页 |
·ET-1、Ang Ⅱ与肾间质纤维化变化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附录 | 第58-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