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5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第二章 SPV的基本理论 | 第15-23页 |
第一节 SPV的法律内涵 | 第15-16页 |
第二节 SPV的演变 | 第16-18页 |
一、萌芽期 | 第16页 |
二、形成期 | 第16-17页 |
三、发展期 | 第17-18页 |
第三节 SPV的法律形式 | 第18-21页 |
一、信托形式 | 第18-19页 |
二、公司形式 | 第19-20页 |
三、合伙型 | 第20-21页 |
第四节 SPV制度之价值 | 第21-23页 |
一、隔离风险 | 第21-22页 |
二、保护投资者利益 | 第22-23页 |
第三章 SPV破产隔离机制 | 第23-32页 |
第一节 SPV经营范围及债务之限制 | 第23-24页 |
第二节 主动申请破产之限制 | 第24-26页 |
一、设置独立董事 | 第25-26页 |
二、章程限制 | 第26页 |
第三节 债权人申请破产之限制 | 第26-27页 |
第四节 SPV实质合并之禁止 | 第27-32页 |
一、SPV存在实质合并之风险的原因 | 第28页 |
二、实质合并的认定标准 | 第28-30页 |
三、妨实质合并,SPV应有的机制 | 第30-32页 |
第四章 SPV资产真实交易风险隔离机制 | 第32-43页 |
第一节 SPV资产交易之类型 | 第32-35页 |
一、合同更新 | 第32-33页 |
二、债权让与 | 第33-34页 |
三、从属参与 | 第34-35页 |
第二节 SPV资产真实出售的认定标准 | 第35-40页 |
一、追索权 | 第35-36页 |
二、剩余索取权 | 第36-37页 |
三、买回权的保留 | 第37-38页 |
四、交易价格 | 第38-39页 |
五、证券化资产收益的账户是否为SPV控制 | 第39-40页 |
第三节 SPV资产交易行为面临的风险及防范 | 第40-43页 |
一、被撤销之风险 | 第40-41页 |
二、被重新定性为担保性融资之风险 | 第41-43页 |
第五章 SPV风险隔离机制在我国的适用 | 第43-54页 |
第一节 SPV风险隔离机制在我国的发展过程 | 第43-45页 |
一、雏形阶段 | 第43页 |
二、形成阶段 | 第43-45页 |
第二节 我国法律关于SPV风险隔离机制的适用 | 第45-51页 |
一、我国法律关于spv组织形式适用 | 第45-47页 |
二、我国法律关于SPV破产隔离的适用 | 第47-48页 |
三、我国法律关于资产真实出售的要求 | 第48-51页 |
第三节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适用SPV风险隔离机制的启示 | 第51-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
后记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