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7页 |
·李善《文选注》的撰写时间及注释特点 | 第8-10页 |
·引书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 | 第10-11页 |
·沈家本《文选李善注书目》及《补遗》一卷 | 第11页 |
·骆鸿凯《文选学》 | 第11-12页 |
·其他 | 第12-13页 |
·征引小学类书具体书目 | 第13-14页 |
·论文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写作思路 | 第14-15页 |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页 |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第15页 |
·论文资料相关问题说明 | 第15-17页 |
1.训诂类 | 第17-55页 |
·尔雅 | 第17-22页 |
·李巡《尔雅注》 | 第22-24页 |
·孙炎《尔雅注》 | 第24-25页 |
·郭璞《尔雅注》 | 第25-28页 |
·张揖《三苍训诂》 | 第28-29页 |
·郭璞《三苍解诂》 | 第29-30页 |
·扬雄《方言》 | 第30-37页 |
·郭璞《方言注》 | 第37-38页 |
·刘熙《释名》 | 第38-41页 |
·韦昭《辩释名》 | 第41-43页 |
·张揖《广雅》 | 第43-48页 |
·张揖《古今字沽》 | 第48-49页 |
·颜延之《纂要解》 | 第49-51页 |
·小尔雅 | 第51-55页 |
2.字书类 | 第55-93页 |
·司马相如《凡将篇》 | 第55-57页 |
·李斯等《三苍》 | 第57-59页 |
·李斯等《苍颉篇》 | 第59-62页 |
·杜林《苍颉训诂》 | 第62-64页 |
·史游《急就篇》 | 第64-67页 |
·许慎《说文解字》 | 第67-72页 |
·蔡誉《劝学篇》 | 第72-75页 |
·周成《杂字》 | 第75-76页 |
·张揖《埠苍》 | 第76-78页 |
·吕忱《字林》 | 第78-81页 |
·顾恺之《启蒙记)) | 第81-82页 |
·李彤《字指》 | 第82-83页 |
·李彤《单形字》 | 第83-84页 |
·樊恭《广苍》 | 第84-85页 |
·何承天《纂文》 | 第85-86页 |
·阮孝绪《文字集略》 | 第86-88页 |
·王氏《字说》 | 第88页 |
·《通俗文》 | 第88-91页 |
·字书 | 第91-93页 |
3. 韵书类 | 第93-101页 |
·李登《声类》 | 第93-95页 |
·吕静《韵集》 | 第95-96页 |
·阳休之《韵略》 | 第96-97页 |
·曹宪《博雅音》 | 第97-101页 |
结语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1页 |
附录 | 第111-116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