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第一节 研究的起源 | 第10-11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 一、廊 | 第14页 |
| 二、灰空间 | 第14页 |
| 三、现代公共空间 | 第14页 |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一、文献分析法 | 第14-15页 |
| 二、实地调查法 | 第15页 |
| 三、总结归纳法 | 第15页 |
|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二、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江南园林中廊的灰空间 | 第17-21页 |
| 第一节 建筑范畴的灰空间概念 | 第17页 |
| 第二节 江南园林中廊的灰空间概念 | 第17-18页 |
| 第三节 江南园林中廊的灰空间的功能与开放性 | 第18-20页 |
| 一、江南园林中廊的灰空间的功能 | 第18-19页 |
| 二、江南园林中廊的灰空间的开放性 | 第19-20页 |
| 第四节 章节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江南园林中廊的灰空间开放性对现代公共空间设计的启示 | 第21-39页 |
| 第一节 现代公共空间中的廊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21-23页 |
| 一、空间构成形式单一 | 第21-22页 |
| 二、缺乏与整体环境的结合 | 第22页 |
| 三、缺少传统文化的传承 | 第22-23页 |
| 第二节 江南园林中廊自身空间构成形态开放性对现代公共空间设计的启示 | 第23-28页 |
| 一、廊平面的启示 | 第23-25页 |
| 二、廊剖面的启示 | 第25-28页 |
| 第三节 江南园林中廊与其他元素结合的自然空间开放性对现代公共空间设计的启示 | 第28-35页 |
| 一、廊与水体结合的类型 | 第28-31页 |
| 二、廊与地形结合的类型 | 第31-33页 |
| 三、廊与植物结合的方式 | 第33-35页 |
| 第四节 江南园林中廊的人文空间开放性对现代公共空间设计的启示 | 第35-38页 |
|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体现 | 第35页 |
| 二、中国山水画影响的体现 | 第35-38页 |
| 第五节 章节小结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基于江南园林中廊的灰空间开放性启示下的现代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 第39-44页 |
| 第一节 整体性原则 | 第39-41页 |
| 一、空间构成的整体性 | 第39-40页 |
| 二、周边环境的整体性 | 第40-41页 |
| 第二节 地域性原则 | 第41-42页 |
| 一、与自然地域相结合 | 第41页 |
| 二、与历史文脉相结合 | 第41-42页 |
| 第三节 人性化原则 | 第42-43页 |
| 一、功能性 | 第42-43页 |
| 二、安全性 | 第43页 |
| 第四节 章节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五章 基于江南园林中廊的灰空间开放性启示下的现代公共空间设计方法 | 第44-58页 |
| 第一节 场所营造 | 第44-51页 |
| 一、空间尺度比例的把握 | 第44-47页 |
| 二、形式构成的变化 | 第47-49页 |
| 三、现代材料的应用 | 第49-50页 |
| 四、完善基础设施 | 第50-51页 |
| 第二节 空间组织 | 第51-53页 |
| 一、边界围合的处理 | 第51-52页 |
| 二、空间关系的组合 | 第52-53页 |
| 第三节 环境整合 | 第53-56页 |
| 一、整合自然元素 | 第53-54页 |
| 二、结合地形地貌 | 第54-55页 |
| 三、体现地域文化 | 第55-56页 |
| 第四节 章节小结 | 第56-58页 |
| 结语 | 第58-60页 |
| 附录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
|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著发表 | 第62页 |
|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