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16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 论文的框架结构与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民营银行股东加重责任的一般理论 | 第16-30页 |
第一节 民营银行股东加重责任的基本内容 | 第16-21页 |
一 民营银行股东加重责任的定义 | 第16-19页 |
二 民营银行股东加重责任的产生 | 第19-20页 |
三 民营银行股东加重责任的理论依据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民营银行股东加重责任适用机理阐释 | 第21-26页 |
一 民营银行股东特殊性分析 | 第21-24页 |
二 民营银行股东道德风险膨胀 | 第24-25页 |
三 民营银行风险防范监管滞后 | 第25-26页 |
第三节 民营银行股东加重责任的价值导向解析 | 第26-30页 |
一 民营银行股东加重责任的基本价值导向 | 第26-27页 |
二 民营银行股东加重责任的具体价值导向 | 第27-30页 |
第二章 我国民营银行股东加重责任面临的困境 | 第30-38页 |
第一节 民营银行股东加重责任与传统公司法制度的冲突 | 第30-33页 |
第二节 民营银行股东承担加重责任的质疑 | 第33-35页 |
一 提高民营企业股东的资本成本 | 第33-34页 |
二 分化金融监管体制 | 第34页 |
三 造成股东之间的差别待遇 | 第34-35页 |
第三节 民营银行股东加重责任性质定位不明 | 第35-38页 |
第三章 域外银行股东承担加重责任的比较分析 | 第38-48页 |
第一节 银行股东承担加重责任多样化的规制路径 | 第38-41页 |
一 银行业基本法模式 | 第38-39页 |
二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 第39-40页 |
三 银行破产法模式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各国(地区)银行股东加重责任的具体内容 | 第41-43页 |
一 银行股东加重责任的适用主体 | 第41-42页 |
二 银行股东加重责任适用的条件 | 第42页 |
三 银行股东承担加重责任的责任内容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各国(地区)加重责任制度的评析和对我国的启示 | 第43-48页 |
一 各国(地区)加重责任制度的评析 | 第44-45页 |
二 各国加重责任制度对我国民营银行股东加重责任的启示 | 第45-48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民营银行股东加重责任的建议 | 第48-61页 |
第一节 民营银行股东加重责任的目标设定 | 第48-51页 |
一 增强公众对民营银行的信任 | 第48-49页 |
二 防范银行特殊系统风险 | 第49-50页 |
三 抑制民营银行股东道德风险 | 第50页 |
四 缓解政府救助压力并保障社会公众的利益 | 第50-51页 |
第二节 民营银行股东加重责任的立法原则 | 第51-53页 |
一 确定性原则 | 第51-52页 |
二 灵活性原则 | 第52页 |
三 最低成本原则 | 第52-53页 |
四 公平公正原则 | 第53页 |
第三节 民营银行股东加重责任的立法模式选择 | 第53-57页 |
一 我国现有立法基础分析 | 第53-54页 |
二 我国立法模式的选择 | 第54-55页 |
三 民营银行股东加重责任在银行规范体系中的嵌入 | 第55-57页 |
第四节 民营银行股东加重责任内容的完善建议 | 第57-61页 |
一 准确定位民营银行股东加重责任的性质 | 第57-58页 |
二 明确民营银行股东加重责任的主体 | 第58-59页 |
三 确定民营银行股东加重责任适用情形及责任承担方式 | 第59-60页 |
四 完善民营银行加重责任的救济措施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