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1.2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6页 |
1.2.1 国外及港台地区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中国脚手架发展进程以及悬挑脚手架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悬挑梁的锚固发展趋势 | 第16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1 当前不可拆卸型钢悬挑式脚手架锚固件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3.2 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 第17页 |
1.4 规范中的条款见解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型钢悬挑式脚手架悬挑梁可拆卸锚固 | 第19-31页 |
2.1 不可拆卸锚固的常用方法分析 | 第19-20页 |
2.1.1 U型螺栓锚固 | 第19-20页 |
2.1.2 倒U型钢筋拉环 | 第20页 |
2.2 可拆卸锚固的方法分析 | 第20-25页 |
2.2.1 可拆卸式悬挑梁组合式锚固固定件锚固方法 | 第20-23页 |
2.2.2 可拆卸式预留孔固定钢梁锚固方法 | 第23-24页 |
2.2.3 可拆卸式水平钢梁与楼板压点锚固装置 | 第24-25页 |
2.2.4 可拆卸式后钻孔锚固 | 第25页 |
2.3 固定型钢悬挑梁锚固方法的分析及比选 | 第25-27页 |
2.3.1 不可拆卸式锚固方法的缺点 | 第25-26页 |
2.3.2 可拆卸式锚固方法的优点 | 第26-27页 |
2.3.3 可拆卸式锚固件锚固方法的比选 | 第27页 |
2.4 锚固件部件规格要求 | 第27-28页 |
2.4.1 锚固用U型环要求 | 第27页 |
2.4.2 锚固压板类型 | 第27页 |
2.4.3 锚固压板的尺寸 | 第27页 |
2.4.4 锚固螺栓的要求 | 第27-28页 |
2.4.5 可拆卸式悬挑梁组合式锚固固定件要求 | 第28页 |
2.5 型钢悬挑脚手架特殊部位的支座选型及锚固方法 | 第28-29页 |
2.5.1 框架梁高出楼板部位的悬挑 | 第28页 |
2.5.2 楼梯间或电梯间剪力墙部位的悬挑 | 第28页 |
2.5.3 阳台等大悬挑部位的悬挑 | 第28-29页 |
2.5.4 房屋转角处阳角部位的悬挑 | 第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可拆卸型钢悬挑式脚手架各构件的受力分析 | 第31-57页 |
3.1 可拆卸型钢悬挑式脚手架各构件的组成 | 第31-34页 |
3.2 可拆卸型钢悬挑式脚手架主要构件的受力分析 | 第34-38页 |
3.2.1 悬挑梁的受力分析 | 第34页 |
3.2.2 H型钢和槽钢受力分析 | 第34-35页 |
3.2.3 可拆卸式锚固固定件的受力分析 | 第35-36页 |
3.2.4 悬挑脚手架的受力分析 | 第36-38页 |
3.3 悬挑式脚手架各构件的布置对悬挑高度的影响分析 | 第38-55页 |
3.3.1 立杆步距对悬挑式脚手架的悬挑高度的影响分析 | 第38-51页 |
3.3.2 立杆纵距对悬挑式脚手架的悬挑高度的影响分析 | 第51-52页 |
3.3.3 立杆横距对悬挑式脚手架的悬挑高度的影响分析 | 第52-54页 |
3.3.4 不同型号型钢对悬挑脚手架悬挑高度的影响分析 | 第54-55页 |
3.3.5 风荷载对悬挑式脚手架悬挑高度的影响分析 | 第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可拆卸型钢悬挑式脚手架在工程中的应用 | 第57-77页 |
4.1 悬挑脚手架设计及施工中易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 第57-60页 |
4.1.1 型钢悬挑式脚手架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57页 |
4.1.2 型钢悬挑结构不足之处 | 第57-59页 |
(1) 型钢悬挑梁的布设不合理 | 第57-58页 |
(2) 型钢悬挑梁的选型与设计、锚固长度不规范 | 第58页 |
(3) 悬挑结构将受拉钢丝绳参与计算不合理 | 第58页 |
(4) 锚固长度越长越安全所产生的误区 | 第58-59页 |
4.1.3 施工技术质量欠缺之处 | 第59-60页 |
(1) 特殊部位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不到位 | 第59页 |
(2) 未按方案施工 | 第59-60页 |
(3) 未按规定进行材料的验收和复检 | 第60页 |
4.2 可拆卸型钢悬挑式脚手架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 第60-75页 |
4.2.1 工程概况 | 第60页 |
4.2.2 脚手架设计方案 | 第60页 |
4.2.3 架体计算 | 第60-7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7-79页 |
5.1 结论 | 第77页 |
5.2 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页 |
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获得的专利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