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1-4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1-2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39页 |
1.2.1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冻融循环温度疲劳性能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2.2 层间粘结材料特性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1.2.3 沥青路面剪应力应变理论计算研究现状 | 第28-31页 |
1.2.4 层间剪切试验研究现状 | 第31-35页 |
1.2.5 层间剪切疲劳性能研究现状 | 第35-3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9-4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40-42页 |
第2章 季节性冻土区沥青路面原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42-62页 |
2.1 原材料与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42-44页 |
2.1.1 原材料性能检测 | 第42-44页 |
2.1.2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44页 |
2.2 试件制备与试验装置设计 | 第44-50页 |
2.2.1 试件制备 | 第44-49页 |
2.2.2 自行组装设计的剪切及剪切疲劳装置 | 第49-50页 |
2.3 测试仪器与试验方法 | 第50-61页 |
2.3.1 长短期老化与冻融循环试验 | 第50-53页 |
2.3.2 动粘弹剪切参数流变测试 | 第53-56页 |
2.3.3 特征官能团与微观形貌测试 | 第56-58页 |
2.3.4 层间剪切试验 | 第58-59页 |
2.3.5 层间剪切疲劳试验 | 第59-6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3章 层间粘结材料动粘弹剪切特性参数分析 | 第62-92页 |
3.1 引言 | 第62页 |
3.2 测试理论基础与模型推导 | 第62-67页 |
3.2.1 动态剪切力学理论基础 | 第62-63页 |
3.2.2 动态剪切流变测试理论简化模型 | 第63-66页 |
3.2.3 考虑动粘弹剪切参数的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主曲线模型 | 第66-67页 |
3.3 多次冻融循环下动粘弹剪切特性参数分析 | 第67-83页 |
3.3.1 沥青粘结材料Han曲线相态结构变化 | 第67-72页 |
3.3.2 复数剪切弹性模量 | 第72-76页 |
3.3.3 基于修正Vogel-Fulcher-Tammann方程的粘-温曲线 | 第76-79页 |
3.3.4 恢复率和不可恢复蠕变柔量 | 第79-83页 |
3.4 路用性能参数探讨 | 第83-89页 |
3.4.1 多次冻融循环对车辙因子的影响 | 第83-85页 |
3.4.2 多次冻融循环对温度疲劳因子的影响 | 第85-88页 |
3.4.3 模型参数对动态模量主曲线形状影响 | 第88-8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9-92页 |
第4章 层间粘结材料特征官能团测试与微观形貌表征 | 第92-119页 |
4.1 引言 | 第92页 |
4.2 沥青粘结材料FTIR测试定性分析 | 第92-102页 |
4.2.1 不同品牌基质沥青粘结材料谱图 | 第92页 |
4.2.2 SBS改性沥青粘结材料谱图 | 第92-94页 |
4.2.3 多次冻融循环对沥青粘结材料特征官能团的影响 | 第94-96页 |
4.2.4 FTIR沥青谱图定量分析方法探讨 | 第96-102页 |
4.3 特征官能团与动粘弹剪切特性参数关系分析 | 第102-113页 |
4.3.1 灰色关联熵分析理论数学模型 | 第103-104页 |
4.3.2 沥青粘结材料特征官能团含量计算 | 第104-106页 |
4.3.3 特征官能团含量与剪切特性参数灰关联熵分析 | 第106-111页 |
4.3.4 复数剪切弹性模量预估模型建立与验证 | 第111-113页 |
4.4 扫描电子显微镜微观形貌表征 | 第113-117页 |
4.4.1 沥青粘结材料微观形貌 | 第114页 |
4.4.2 老化对沥青粘结材料路用性能退化探讨 | 第114-11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5章 陡坡段沥青路面层间结构应力应变力学分析 | 第119-159页 |
5.1 引言 | 第119页 |
5.2 沥青路面结构力学计算理论 | 第119-123页 |
5.2.1 弹性层状体系空间问题基本方程 | 第119-120页 |
5.2.2 弹性层状体系的基本假设 | 第120-121页 |
5.2.3 压-剪组合荷载作用下弹性层状体系应力与位移的叠加 | 第121-123页 |
5.3 沥青路面结构层计算模型及参数取值 | 第123-126页 |
5.3.1 层间接触的实现 | 第124页 |
5.3.2 结构层计算模型及材料参数取值 | 第124-125页 |
5.3.3 计算荷载的简化及点位选取 | 第125-126页 |
5.4 多因素影响下沥青路面结构应力应变力学综合分析 | 第126-157页 |
5.4.1 层间完全连续状态下的应力应变 | 第127-129页 |
5.4.2 层间完全光滑状态下的应力应变 | 第129-135页 |
5.4.3 压-剪组合荷载对剪应力应变的影响 | 第135-140页 |
5.4.4 纵坡坡度对剪应力应变的影响 | 第140-146页 |
5.4.5 超载荷载对剪应力应变的影响 | 第146-150页 |
5.4.6 温度-弹性模量对剪应力应变的影响 | 第150-15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57-159页 |
第6章 基于改进人工神经网络的层间抗剪强度预测方法 | 第159-184页 |
6.1 引言 | 第159页 |
6.2 人工神经网络改进与算法改进推导 | 第159-165页 |
6.2.1 BP神经网络的局限性 | 第159-160页 |
6.2.2 网络结构设计与算法推导 | 第160-165页 |
6.3 抗剪强度预测方法 | 第165-178页 |
6.3.1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166-173页 |
6.3.2 网络训练、验证与测试 | 第173-177页 |
6.3.3 网络模型的预测验证 | 第177-178页 |
6.4 模型普适性检验与不同影响因素下试件抗剪强度分析 | 第178-183页 |
6.4.1 粘层油类型与用量对层间抗剪强度的影响 | 第179-180页 |
6.4.2 温度对层间抗剪强度的影响 | 第180页 |
6.4.3 冻融循环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 第180-18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83-184页 |
第7章 考虑冻融循环的层间剪切疲劳寿命预估 | 第184-199页 |
7.1 引言 | 第184页 |
7.2 剪切疲劳寿命单因素影响分析 | 第184-190页 |
7.2.1 剪应力比的影响 | 第184-186页 |
7.2.2 加载频率的影响 | 第186-187页 |
7.2.3 温度的影响 | 第187-188页 |
7.2.4 冻融循环的影响 | 第188-190页 |
7.3 剪切疲劳寿命多因素影响预估模型的建立 | 第190-197页 |
7.3.1 加载频率修正 | 第190-193页 |
7.3.2 温度修正 | 第193-194页 |
7.3.3 冻融循环修正 | 第194-195页 |
7.3.4 实际应用参数修正 | 第195-197页 |
7.3.5 预估模型 | 第197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97-199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99-202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99-201页 |
8.2 创新点 | 第201页 |
8.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201-202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18页 |
致谢 | 第218-219页 |
附录A 编程代码与图表 | 第219-252页 |
A.1 层间抗剪强度BP神经网络预测代码 | 第219-222页 |
A.2 论文附图 | 第222-242页 |
A.3 论文附表 | 第242-252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252-254页 |
B.1 发表学术论文 | 第252-253页 |
B.2 专利申请与授权 | 第253页 |
B.3 研究报告 | 第253页 |
B.4 获奖情况 | 第253-254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