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9页 |
1.1.1 唾液腺放射性损伤临床表现与机理 | 第13-14页 |
1.1.2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结构及其作用 | 第14-16页 |
1.1.3 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的结构及其作用 | 第16-17页 |
1.1.4 EPO-EPOR信号转导机制及其表达 | 第17-19页 |
1.2 研究现状及目的 | 第19-21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27页 |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21-22页 |
2.1.1 实验材料与主要实验试剂 | 第21-22页 |
2.1.2 主要实验设备 | 第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7页 |
2.2.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22-23页 |
2.2.2 建立大鼠下颌下腺放射性损伤动物模型 | 第23页 |
2.2.3 大鼠下颌下腺提取、固定、包埋及切片 | 第23-24页 |
2.2.4 HE染色 | 第24页 |
2.2.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24-26页 |
2.2.6 ImagePro Plus6.0吸光度分析 | 第26页 |
2.2.7 实验结果统计学分析 | 第26-27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 | 第27-33页 |
3.1 动物模型大体图片及大鼠下颌下腺 | 第27页 |
3.2 大鼠下颌下腺放射性损伤后腺体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27-28页 |
3.3 大鼠下颌下腺放射性损伤后EPOR的表达 | 第28-30页 |
3.4 实验组与对照组EPOR吸光度测定及比较 | 第30-31页 |
3.5 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 | 第31-33页 |
第4章 讨论 | 第33-37页 |
第5章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9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