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4-32页 |
1 植物生态学研究进展概要 | 第14-18页 |
·植物群落生态学 | 第15-16页 |
·植物种群生态学 | 第16-18页 |
·植物生殖生态学 | 第18页 |
2 栎属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系统分类学研究 | 第18-19页 |
·地理学研究 | 第19-20页 |
·栎属地理分布 | 第19-20页 |
·栎属的起源演化与扩散 | 第20页 |
·生态学研究 | 第20-21页 |
·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 第21页 |
·细胞学研究 | 第21页 |
·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21-22页 |
·繁育技术研究 | 第22页 |
3 乌冈栎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分类学研究 | 第22-23页 |
·乌冈栎形态特征 | 第22页 |
·乌冈栎分类学研究 | 第22-23页 |
·群落生态学 | 第23页 |
·繁育技术 | 第23-24页 |
·资源利用 | 第24-25页 |
·园林应用 | 第24页 |
·烧制白炭 | 第24页 |
·淀粉植物(能源植物) | 第24页 |
·植被生态恢复 | 第24-25页 |
4 研究的目与意义 | 第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2页 |
第2章 乌冈栎地理分布研究 | 第32-45页 |
摘要 | 第32页 |
Abstract | 第32-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数据收集 | 第33页 |
·地理分布图的绘制 | 第33页 |
·数据分析统计 | 第33-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乌冈栎水平地理分布 | 第34-37页 |
·中国乌冈栎分布区 | 第34-36页 |
·日本乌冈栎分布区 | 第36-37页 |
·乌冈栎垂直地理分布 | 第37-38页 |
·可能起源地及起源时间 | 第38-39页 |
·种群扩散路线 | 第39-40页 |
·乌冈栎现代地理分布与气候演变的关系 | 第40-41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第3章 乌冈栎地理分布与水热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45-56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45-46页 |
1 研究方法 | 第46-47页 |
·数据收集 | 第46页 |
·生态适应性指标 | 第46-47页 |
·统计与分析 | 第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乌冈栎分布区气候环境指数 | 第47-48页 |
·热量分布曲线 | 第48-49页 |
·气候因子主成分分析 | 第49-50页 |
·乌冈栎生物地理模型 | 第50-53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第4章 乌冈栎群落植物物种组成分析 | 第56-6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56-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研究地概况 | 第57页 |
·研究方法 | 第57-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3页 |
·乌冈栎群落物种组成 | 第59-60页 |
·重要值-面积曲线 | 第60-61页 |
·物种频度分析 | 第61-62页 |
·物种组成相似性分析 | 第62-63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
第5章 乌冈栎群落木本植物区系分析 | 第65-75页 |
摘要 | 第65页 |
Abstract | 第65-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页 |
·分布区类型 | 第66页 |
·区系过渡性 | 第66页 |
·区系相似性 | 第6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6-72页 |
·科分布区类型 | 第66-68页 |
·属分布区类型 | 第68-70页 |
·区系过渡性 | 第70-71页 |
·区系相似性 | 第71页 |
·乌冈栎林的演化 | 第71-72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第6章 乌冈栎群落生活型谱及叶相分析 | 第75-86页 |
摘要 | 第75页 |
Abstract | 第75-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6页 |
·分析方法 | 第76页 |
·叶面积测定 | 第76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7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6-84页 |
·生长型 | 第76-78页 |
·生活型 | 第78-79页 |
·叶部特征 | 第79-83页 |
·叶级 | 第80页 |
·叶型 | 第80-81页 |
·叶质 | 第81页 |
·叶缘 | 第81-82页 |
·叶尖 | 第82-83页 |
·毛被 | 第83页 |
·群落外貌 | 第83-84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6页 |
第7章 乌冈栎群落垂直结构与重要值分析 | 第86-101页 |
摘要 | 第86页 |
Abstract | 第86-8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7页 |
·群落层次划分 | 第87页 |
·重要值计算 | 第8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7-97页 |
·群落垂直结构 | 第87-92页 |
·福建将石 | 第88页 |
·浙江开化 | 第88-89页 |
·广东仁化 | 第89-90页 |
·湖南沅陵 | 第90-91页 |
·贵州荔波 | 第91-92页 |
·群落物种重要值 | 第92-97页 |
·福建将石 | 第93-94页 |
·浙江开化 | 第94-95页 |
·广东仁化 | 第95-96页 |
·湖南沅陵 | 第96页 |
·贵州荔波 | 第96-97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第8章 乌冈栎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101-111页 |
摘要 | 第101页 |
Abstract | 第101-10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2-103页 |
·取样 | 第102页 |
·测度指数 | 第102-103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10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08页 |
·不同地区群落物种多样性 | 第103-105页 |
·物种多度分布模型 | 第105-107页 |
·物种优势度 | 第107-108页 |
·环境因子与物种多样性相关性 | 第108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1页 |
第9章 乌冈栎群落乔木层种群生态位分析 | 第111-121页 |
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11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2-113页 |
·资源轴选择 | 第112-113页 |
·测度指标 | 第113页 |
·生态位宽度 | 第113页 |
·生态位重叠 | 第113页 |
·生态位相似比例 | 第11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3-119页 |
·生态位宽度 | 第113-116页 |
·生态位重叠 | 第116-118页 |
·生态位相似性 | 第118-119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1页 |
第10章 乌冈栎群落生殖物候分析 | 第121-129页 |
摘要 | 第121页 |
Abstract | 第121-12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2-124页 |
·研究地概况 | 第122-123页 |
·研究方法 | 第123-1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24-127页 |
·开花物候 | 第124页 |
·结实物候 | 第124-125页 |
·植物生殖物候与温度、降水的关系 | 第125-127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29页 |
第11章 乌冈栎群落果实类型及种子大小分析 | 第129-138页 |
摘要 | 第129页 |
Abstract | 第129-1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0页 |
·果实与种子收集 | 第130页 |
·种子重量及尺寸测量 | 第130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30-134页 |
·乌冈栎群落果实类型 | 第130-132页 |
·种子大小 | 第132-134页 |
·种子大小与传播的关系 | 第134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38页 |
第12章 乌冈栎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 第138-152页 |
摘要 | 第138页 |
Abstract | 第138-1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9-140页 |
·种群年龄结构划分 | 第139页 |
·静态生命表 | 第139-140页 |
·种群年龄结构的数量动态变化量化指数Vpi | 第140页 |
·种群分布格局分析 | 第14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40-149页 |
·种群胸径级与高度级结构 | 第140-143页 |
·胸径年龄结构分布分析 | 第140-142页 |
·种群高度结构分析 | 第142-143页 |
·生命表分析 | 第143-145页 |
·存活率曲线、死亡曲线和致死率曲线分析 | 第145-147页 |
·数量动态变化Vpi 指数分析 | 第147页 |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147-149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149-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2页 |
第13章 乌冈栎种群天然更新分析 | 第152-162页 |
摘要 | 第152页 |
Abstract | 第152-1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53-154页 |
·野外调查 | 第153页 |
·年龄结构划分 | 第153-154页 |
·种子萌发实验 | 第1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54-158页 |
·幼苗种群结构 | 第154-155页 |
·更新苗空间分布格局 | 第155-156页 |
·种子萌发效应 | 第156-157页 |
·动物取食与传播 | 第157-158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158-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2页 |
第14章 乌冈栎天然居群叶表型变异研究 | 第162-174页 |
摘要 | 第162页 |
Abstract | 第162-1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63-164页 |
·性状选取与测定 | 第163页 |
·数据分析 | 第163-164页 |
·巢式方差分析 | 第163-164页 |
·表型分化系数 | 第164页 |
·其他数量分析 | 第16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64-171页 |
·乌冈栎表型特征 | 第164-165页 |
·表型性状变异 | 第165-167页 |
·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 第167-169页 |
·表型与环境相关性 | 第169-170页 |
·利川栎(Quercus lichuanensis Cheng)的分类处理 | 第170-171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171-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74页 |
第15章 乌冈栎果实表型变异研究 | 第174-183页 |
摘要 | 第174页 |
Abstract | 第174-17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75-176页 |
·研究地概况 | 第175-176页 |
·材料收集 | 第176页 |
·研究方法 | 第176页 |
·Gini 系数 | 第176页 |
·形态差异的分配 | 第17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76-180页 |
·果实的一般特征 | 第176-177页 |
·果实重量 | 第176-177页 |
·果实形态 | 第177页 |
·果实表型变异 | 第177-180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180-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183页 |
第16章 乌冈栎野生资源开发与利用 | 第183-190页 |
摘要 | 第183页 |
Abstract | 第183-184页 |
1 资源现状 | 第184页 |
2 资源利用评价 | 第184-188页 |
·园林应用 | 第184-186页 |
·绿篱 | 第184-185页 |
·盆景 | 第185页 |
·孤植 | 第185-186页 |
·行道树 | 第186页 |
·能源植物 | 第186-187页 |
·薪炭材 | 第186-187页 |
·乙醇燃料 | 第187页 |
·淀粉植物 | 第187页 |
·生态工程应用 | 第187页 |
·资源评价 | 第187-188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190页 |
详细摘要 | 第190-2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