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土壤低剂量菲对蚓粪性质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中文摘要第12-14页
ABSTRACT第14-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7-29页
    1 生物标志物的概念及应用价值第17-19页
        1.1 生物标志物的定义第17-18页
        1.2 生物标志物的价值第18-19页
    2 蚯蚓生物标志物在土壤污染评估中的作用第19-21页
        2.1 蚯蚓标志物在土壤污染评估中的角色第19-20页
        2.2 蚯蚓标志物在土壤污染评估中的分级作用第20-21页
    3 蚯蚓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第21-25页
        3.1 蚯蚓生物标志物的种类第21-22页
        3.2 暴露介质和暴露时间第22-23页
        3.3 测试蚯蚓和污染物第23页
        3.4 蚓粪作为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第23-24页
        3.5 未来研究建议第24-25页
    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内容与技术路线图第25-29页
        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5-26页
        4.2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图第26-29页
第二章 菲污染土壤对蚓粪理化性质的影响第29-41页
    1 引言第29-3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0-32页
        2.1 供试生物,药品及土壤第30页
        2.2 实验设置第30-31页
            2.2.1 污染土壤的制备第30页
            2.2.2 实验设置第30-31页
            2.2.3 蚓粪的收集第31页
        2.3 土壤及蚓粪理化性质的测定第31页
        2.4 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学第31页
        2.5 土壤及蚓粪中残留菲的测定第31-32页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32页
    3 结果与讨论第32-40页
        3.1 土壤及蚓粪中菲的残留第32-33页
        3.2 污染土壤对蚯蚓“生态工程师”的影响第33-36页
        3.3 土壤污染改变了蚓粪的性质第36-37页
        3.4 蚓粪性质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第37-38页
        3.5 红外光谱学第38-40页
    4 结论第40-41页
第三章 菲污染土壤对蚓粪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第41-49页
    1 引言第4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1-43页
        2.1 供试生物和土壤第41-42页
        2.2 实验设置第42-43页
            2.2.1 实验设置第42页
            2.2.2 蚓粪的收集第42页
            2.2.3 酶的测定第42页
            2.2.4 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测定第42-43页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43页
    3 结果与讨论第43-47页
        3.1 菲对土壤与蚓粪纤维素酶的影响第43-44页
        3.2 菲对土壤与蚓粪脲酶的影响第44-45页
        3.3 菲对土壤与蚓粪磷酸酶的影响第45-46页
        3.4 菲对土壤与蚓粪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第46-47页
    4 结论第47-49页
第四章 低剂量土壤菲污染对蚓粪性质的影响机制初探第49-57页
    1 引言第4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9-52页
        2.1 供试生物和土壤第49-50页
        2.2 实验设置第50页
            2.2.1 实验设置第50页
            2.2.2 蚯蚓的采集第50页
            2.2.3 粗酶液的制备第50页
        2.3 消化酶活性的测定第50-51页
        2.4 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测定第51页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51-52页
    3 结果与讨论第52-56页
        3.1 菲污染土壤对蚯蚓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第52-53页
        3.2 菲污染土壤对蚯蚓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第53-54页
        3.3 蚯蚓生存状态与蚓粪性质变化的关系第54-56页
            3.3.1 蚯蚓抗氧化防御体系与蚓粪性质变化的相关性第54-55页
            3.3.2 蚯蚓消化酶与蚓粪性质变化的相关性第55-56页
    4 结论第56-57页
全文结论、主要创新点、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第57-59页
    1 全文结论第57页
    2 主要创新点第57页
    3 不足之处第57-58页
    4 研究展望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7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1-72页
致谢第72-73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73-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醋糟基修复剂对铬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
下一篇:超双疏复合膜的制备及用于膜蒸馏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