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3页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价值 | 第11-1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二)研究价值 | 第11-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三、研究依据 | 第16-19页 |
(一)理论依据 | 第16-18页 |
(二)现实依据 | 第18-19页 |
四、调查与实验 | 第19-20页 |
(一)问卷调查 | 第19-20页 |
(二)文献调查 | 第20页 |
(三)实验 | 第20页 |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3页 |
第1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微课角色、内涵及特点界说 | 第23-33页 |
1.1 微课的定义、内容及其特点 | 第23-27页 |
1.1.1 微课的定义 | 第23-24页 |
1.1.2 微课的构成要素 | 第24-25页 |
1.1.3 微课的基本特点 | 第25-27页 |
1.2 微课的辅助角色界说 | 第27-28页 |
1.3 高中思想政治课微课概述 | 第28-33页 |
1.3.1 高中思想政治课微课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 | 第28-30页 |
1.3.2 高中思想政治课微课的特点 | 第30-33页 |
第2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微课辅助教学实践探索 | 第33-66页 |
2.1 高中思想政治课微课辅助教学现状调查问卷与实验设计 | 第33-35页 |
2.2 不同维度调查统计结果 | 第35-43页 |
2.2.1 认知维度调查统计结果 | 第35-36页 |
2.2.2 需求维度调查统计结果 | 第36-37页 |
2.2.3 应用维度调查统计结果 | 第37-40页 |
2.2.4 绩效维度调查统计结果 | 第40-42页 |
2.2.5 评价维度调查统计结果 | 第42-43页 |
2.3 结果讨论 | 第43-47页 |
2.3.1 教师与学生对微课的实际需求的差异及其主要成因 | 第43-44页 |
2.3.2 教师使用视频与使用微课频率的差异及其主要原因 | 第44-45页 |
2.3.3 PPT辅助与微课辅助教学绩效的差异及其主要成因 | 第45-46页 |
2.3.4 教师与学生对微课辅助教学评价的差异及其主要成因 | 第46-47页 |
2.4 高中思想政治课微课辅助教学的有效性 | 第47-66页 |
2.4.1 引导思想情感和态度 | 第47-50页 |
2.4.2 改善学习的记忆效果 | 第50-52页 |
2.4.3 增强民主性和开放性 | 第52-55页 |
2.4.4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微循环 | 第55-57页 |
2.4.5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 第57-60页 |
2.4.6 激发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 | 第60-62页 |
2.4.7 满足学习的心灵情感需要 | 第62-64页 |
2.4.8 对教与学其他方面的改善 | 第64-66页 |
第3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微课辅助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及其优化策略 | 第66-84页 |
3.1 高中思想政治课微课辅助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及其成因 | 第66-73页 |
3.1.1 学习兴趣感官化 | 第66-69页 |
3.1.2 认知图式扁平化 | 第69-71页 |
3.1.3 意义理解碎片化 | 第71-73页 |
3.2 高中思想政治课微课辅助教学优化策略 | 第73-84页 |
3.2.1 技术性与思想性统一 | 第73-76页 |
3.2.2 针对性与适度性结合 | 第76-79页 |
3.2.3 发散性与整合性一致 | 第79-82页 |
3.2.4 自律性与督导性融合 | 第82-84页 |
结语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附录1:(教师版)高中思想政治课微课辅助教学调查问卷 | 第90-92页 |
附录2:(学生版)高中思想政治课微课辅助学习调查问卷 | 第92-94页 |
附录3:随堂测验试卷 | 第94-95页 |
附录4: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