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主要符号 | 第12-13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滑坡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SPH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文章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1 文章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0-21页 |
2 虑固-流转化机制的碎屑流滑坡实验研究 | 第21-43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碎屑流滑坡实验 | 第21-40页 |
2.2.1 实验目的 | 第21页 |
2.2.2 实验装置 | 第21-22页 |
2.2.3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2.4 实验分组及实验过程 | 第23-26页 |
2.2.5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第26-4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0-43页 |
3 虑固-流转化机制的SPH数值模拟方法 | 第43-63页 |
3.1 引言 | 第43-44页 |
3.2 SPH方法 | 第44-47页 |
3.2.1 积分近似方程 | 第44-45页 |
3.2.2 粒子近似方程 | 第45页 |
3.2.3 光滑函数 | 第45-47页 |
3.3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的SPH形式 | 第47-48页 |
3.4 状态方程 | 第48页 |
3.5 基于SPH方法数值技术研究 | 第48-52页 |
3.5.1 人工粘度 | 第48-49页 |
3.5.2 边界处理 | 第49-50页 |
3.5.3 时间积分 | 第50-51页 |
3.5.4 临近粒子搜索法 | 第51-52页 |
3.6 固-流耦合转化模型 | 第52-63页 |
3.6.1 Binham流体本构模型 | 第52-53页 |
3.6.2 修正Mohr-Coulomb本构模型 | 第53-57页 |
3.6.3 基于D-P准则本构模型 | 第57-60页 |
3.6.4 固-流转化准则 | 第60-63页 |
4 以大树场滑坡为背景的D-P-B耦合模型数值分析 | 第63-79页 |
4.1 滑坡地质背景 | 第63页 |
4.2 滑坡形态特征及规模 | 第63-68页 |
4.3 破坏模式及形成机制 | 第68-69页 |
4.4 大树场滑坡实例分析 | 第69-77页 |
4.4.1 模型参数选取 | 第69-71页 |
4.4.2 模拟结果讨论 | 第71-73页 |
4.4.3 参数分析 | 第73-76页 |
4.4.4 固-流转化准则分析 | 第76-7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5 以大树场滑坡为背景的M-C-B耦合模型数值分析 | 第79-91页 |
5.1 模拟结果讨论 | 第79-83页 |
5.2 参数分析 | 第83-87页 |
5.3 固态-流态转化准则讨论分析 | 第87-8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91-95页 |
6.1 全文结论 | 第91-92页 |
6.2 今后研究展望 | 第92-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7页 |
附录 | 第107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及得奖情况 | 第107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