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地形下光伏电站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1.3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利弊 | 第11-12页 |
1.2 光伏发电原理 | 第12-14页 |
1.2.1 光伏电池与光伏组件 | 第13页 |
1.2.2 光伏电池的发电原理 | 第13页 |
1.2.3 光伏组件的主要安装方式 | 第13-14页 |
1.3 山地光伏电站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山地光伏组件太阳辐照度模型 | 第17-27页 |
2.1 辐照度和太阳辐射 | 第17页 |
2.2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 第17-18页 |
2.3 太阳辐射计算方法 | 第18-21页 |
2.3.1 基本定义 | 第18-19页 |
2.3.2 典型太阳辐照度模型比较 | 第19-21页 |
2.4 光伏组件阴影分析 | 第21-24页 |
2.4.1 热斑效应 | 第21-22页 |
2.4.2 光伏阴影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2.4.3 山体自身阴影 | 第23-24页 |
2.5 复杂地形下光伏组件太阳辐照度模型 | 第24-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山地光伏电站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 第27-39页 |
3.1 最佳安装角度组合 | 第27-28页 |
3.2 组件间距优化设计 | 第28-38页 |
3.2.1 水平场地上的阵列间距设计 | 第28-29页 |
3.2.2 仅存在南北向坡度时阵列间距计算 | 第29-30页 |
3.2.3 存在南北、东西向坡度时阵列间距计算 | 第30-32页 |
3.2.4 带方位角的布置 | 第32-34页 |
3.2.5 山地阴坡利用方式研究 | 第34-36页 |
3.2.6 实例设计 | 第36-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案例分析与PVSYST验证 | 第39-52页 |
4.1 地区选择 | 第39页 |
4.2 地区辐照度计算 | 第39-44页 |
4.2.1 全年月均辐照度网格图 | 第39-40页 |
4.2.2 山地光伏组件最佳安装角度 | 第40-43页 |
4.2.3 组件调整最佳角度策略比较 | 第43-44页 |
4.3 PVSYST验证 | 第44-51页 |
4.3.1 PVSYST仿真软件的介绍 | 第44页 |
4.3.2 地区建模 | 第44-46页 |
4.3.3 组件模型搭建 | 第46-50页 |
4.3.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