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50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2 金属纳米团簇简介 | 第16-33页 |
1.2.1 金属纳米团簇的合成方法及研究手段 | 第16-19页 |
1.2.2 膦配体保护的金纳米团簇 | 第19-21页 |
1.2.3 硫醇配体保护的金纳米团簇 | 第21-24页 |
1.2.4 炔、膦混合配体保护的金纳米团簇 | 第24-26页 |
1.2.5 金银掺杂的混金属纳米团簇 | 第26-33页 |
1.3 Au_(13)作为构筑单元的高核金属纳米团簇 | 第33-37页 |
1.4 选题依据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50页 |
第二章 硝酸根对高核金银纳米团簇的控制合成 | 第50-72页 |
2.1 引言 | 第50-51页 |
2.2 试剂和仪器 | 第51页 |
2.2.1 试剂 | 第51页 |
2.2.2 测试仪器 | 第51页 |
2.3 金银纳米团簇的合成 | 第51-54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54-67页 |
2.4.1 晶体结构分析 | 第54-62页 |
2.4.2 金属纳米团簇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第62-65页 |
2.4.3 金属纳米团簇的MALDI-TOF-MS分析 | 第65-66页 |
2.4.4 金属纳米团簇的其他表征 | 第66-6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第三章 炔配体和膦配体保护的金-银纳米团簇 | 第72-89页 |
3.1 引言 | 第72-73页 |
3.2 试剂和仪器 | 第73页 |
3.2.1 试剂 | 第73页 |
3.2.2 测试仪器 | 第73页 |
3.3 金银纳米团簇的合成 | 第73-75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75-84页 |
3.4.1 晶体结构分析 | 第75-80页 |
3.4.2 金属纳米团簇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第80-83页 |
3.4.3 金属纳米团簇的ESI-TOF-MS分析 | 第83-8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第四章 硫醇配体和膦配体共同保护的金银纳米团簇 | 第89-104页 |
4.1 引言 | 第89-90页 |
4.2 试剂和仪器 | 第90-91页 |
4.2.1 试剂 | 第90页 |
4.2.2 测试仪器 | 第90-91页 |
4.3 金银纳米团簇的合成 | 第91-92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92-100页 |
4.4.1 晶体结构分析 | 第92-96页 |
4.4.2 金属纳米团簇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第96-97页 |
4.4.3 金属纳米团簇的ESI-TOF-MS分析 | 第97-98页 |
4.4.4 金属纳米团簇的其他表征 | 第98-10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附录Ⅰ 晶体学数据 | 第106-111页 |
发表论文列表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