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5页 |
1.1 纳米催化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 过渡金属及其氧化物在多相催化上的应用 | 第14-19页 |
1.2.1 过渡金属作为催化剂 | 第14-16页 |
1.2.2 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催化剂 | 第16-17页 |
1.2.3 过渡金属氧化物负载贵金属催化剂 | 第17-19页 |
1.3 过渡金属及其氧化物的制备方法 | 第19-26页 |
1.3.1 水热法 | 第19-22页 |
1.3.2 热分解法 | 第22-23页 |
1.3.3 多醇热解法 | 第23-25页 |
1.3.4 沉淀法 | 第25-26页 |
1.3.5 其他方法 | 第26页 |
1.4 过渡金属及其氧化物催化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26-32页 |
1.4.1 活性中心的分散度 | 第27-28页 |
1.4.2 活性中心与载体的相互作用 | 第28-29页 |
1.4.3 形貌及暴露的晶面的作用 | 第29-30页 |
1.4.4 氧化物表面氧物种 | 第30-32页 |
1.5 选题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32-35页 |
第二章 内负载型M?E_xO_y纳米球催化剂用于芳硝基化合物的加氢反应 | 第35-60页 |
2.1 本章引言 | 第35-36页 |
2.2 实验与表征 | 第36-40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36-37页 |
2.2.2 Pd,Au和Pt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37页 |
2.2.3 Pd-E_xO_y(E=Zn,Cu,Ce)复合纳米结构的合成 | 第37-38页 |
2.2.4 M-ZnO(M=Pd,Au,Pt)复合纳米结构的合成 | 第38页 |
2.2.5 多孔Pd-ZnO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 | 第38-39页 |
2.2.6 催化剂表征 | 第39页 |
2.2.7 芳硝基化合物的催化氢化 | 第39-4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0-58页 |
2.3.1 内负载型M?E_xO_y纳米球的结构表征 | 第40-45页 |
2.3.2 芳硝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反应 | 第45-53页 |
2.3.3 高负载量的Pd-ZnO催化剂 | 第53-56页 |
2.3.4 通过扩孔提高Pd-ZnO催化剂活性 | 第56-5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三章 LDO纳米片负载的Ni催化剂用于甲烷干气重整 | 第60-78页 |
3.1 本章引言 | 第60-61页 |
3.2 实验与表征 | 第61-65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61-62页 |
3.2.2 Ni纳米颗粒的合成步骤 | 第62-63页 |
3.2.3 LDO纳米片的合成 | 第63页 |
3.2.4 Ni催化剂的负载 | 第63页 |
3.2.5 催化剂表征 | 第63-64页 |
3.2.6 CO_2重整甲烷反应条件及其检测方法 | 第64-6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7页 |
3.3.1 Ni/LDO纳米片的结构表征 | 第65-70页 |
3.3.2 Ni的分布及其与LDO纳米片的相互作用 | 第70-73页 |
3.3.3 催化剂活性的研究 | 第73-74页 |
3.3.4 催化剂稳定性的研究 | 第74-7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四章 Cu_2O-CuO空心纳米球协同催化CO氧化 | 第78-99页 |
4.1 本章引言 | 第78-79页 |
4.2 实验与表征 | 第79-81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79-80页 |
4.2.2 Cu_2O实心球及Cu_2O-CuO空心球的合成 | 第80页 |
4.2.3 催化剂表征 | 第80-81页 |
4.2.4 CO催化氧化反应条件及转化率的确定 | 第8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1-98页 |
4.3.1 Cu_2O和Cu_2O-CuO纳米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 第81-87页 |
4.3.2 催化CO氧化反应 | 第87-93页 |
4.3.3 协同催化机理的提出与验证 | 第93-95页 |
4.3.4 Cu_2O催化剂的自活化效应 | 第95-9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五章 Co_3O_4纳米颗粒催化剂用于CO氧化 | 第99-118页 |
5.1 本章引言 | 第99-100页 |
5.2 实验与表征 | 第100-104页 |
5.2.1 实验试剂 | 第100页 |
5.2.2 合成OAm包裹的CoO,Co_3O_4纳米颗粒 | 第100-101页 |
5.2.3 合成OA包裹的CoO,Co_3O_4纳米颗粒 | 第101-102页 |
5.2.4 合成PVP包裹的CoO,Co_3O_4纳米颗粒 | 第102页 |
5.2.5 合成金属离子掺杂的CoO,Co_3O_4纳米颗粒 | 第102-103页 |
5.2.6 合成不同焙烧温度的Co_3O_4纳米颗粒 | 第103页 |
5.2.7 催化剂表征 | 第103页 |
5.2.8 CO催化氧化反应条件及转化率的确定 | 第103-10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17页 |
5.3.1 Co_3O_4纳米颗粒的结构表征 | 第104-105页 |
5.3.2 合成方法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105-108页 |
5.3.3 掺杂离子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108-114页 |
5.3.4 焙烧温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5.3.5 Co_3O_4催化氧化CO的反应机理 | 第116-11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8-121页 |
6.1 总结 | 第118-120页 |
6.2 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3页 |
作者简历 | 第133页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