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海绵城市的主要工程措施 | 第12-17页 |
1.1.1 绿色屋顶 | 第13页 |
1.1.2 透水铺装 | 第13-14页 |
1.1.3 生物滞留池 | 第14-15页 |
1.1.4 海绵城市的其他构成措施 | 第15-17页 |
1.2 径流污染 | 第17-19页 |
1.2.1 城市径流污染的概念 | 第17-18页 |
1.2.2 城市径流污染物的组成 | 第18页 |
1.2.3 城市径流污染特征 | 第18-19页 |
1.3 生物滞留池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1.3.1 生物滞留池国外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3.2 生物滞留池国内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1.4 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4-28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第二章 镇江地区雨水径流水质特性及相关规律研究 | 第28-42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8页 |
2.1.1 自然环境 | 第28页 |
2.1.2 水系概况 | 第28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2.2.1 采样地点及采样方法 | 第28-29页 |
2.2.2 降雨强度分类 | 第29页 |
2.2.3 水质指标 | 第29-30页 |
2.2.4 采样径流场次 | 第30页 |
2.3 雨水径流污染状况 | 第30-41页 |
2.3.1 屋面雨水径流水质状况 | 第30-36页 |
2.3.2 路面雨水径流水质状况 | 第36-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生物滞留池填料筛选研究 | 第42-52页 |
3.1 填料筛选因素 | 第42-43页 |
3.2 试验填料初步筛选 | 第43-44页 |
3.3 填料的优选方法 | 第44-46页 |
3.3.1 试验材料、仪器及检测方法 | 第44页 |
3.3.2 总磷的动力学吸附试验 | 第44-45页 |
3.3.3 总磷的等温解吸附试验 | 第45-46页 |
3.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6-51页 |
3.4.1 单一填料对总磷的吸附效果分析 | 第46-47页 |
3.4.2 复合填料对总磷的吸附效果分析 | 第47-50页 |
3.4.3 填料对总磷的解吸附分析 | 第50-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生物滞留池对模拟雨水径流氮磷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 | 第52-74页 |
4.1 试验装置 | 第52-54页 |
4.1.1 装置设计 | 第52-53页 |
4.1.2 填料填充 | 第53-54页 |
4.2 试验方案 | 第54-56页 |
4.2.1 试验用水 | 第54-56页 |
4.2.2 试验步骤 | 第56页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6-72页 |
4.3.1 总磷去除效果分析 | 第56-62页 |
4.3.2 氨氮去除效果分析 | 第62-67页 |
4.3.3 硝态氮去除效果的分析 | 第67-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生物滞留池对实际雨水径流氮磷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 | 第74-80页 |
5.1 试验装置改良 | 第74-75页 |
5.1.1 改良型试验装置设计 | 第74页 |
5.1.2 填料层设计 | 第74-75页 |
5.2 试验方案 | 第75-76页 |
5.2.1 试验用水 | 第75页 |
5.2.2 试验步骤 | 第75-76页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6-78页 |
5.3.1 总磷的去除效果分析 | 第76-77页 |
5.3.2 氨氮的去除效果分析 | 第77-78页 |
5.3.3 硝态氮去除效果分析 | 第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