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科学基础理论论文--建筑空间理论论文

音乐与空间的图解--基于舒曼的第三交响曲的转译设计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8-13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第8-10页
        一、论文研究前提第8页
        二、研究对象确立第8-9页
        三、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9-10页
        四、论文的重点难点创新点第10页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一、理论意义第10页
        二、实践意义第10-11页
    第三节 关键词解释第11-12页
        一、图解第11页
        二、音乐美学第11页
        三、空间生成第11-12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第12页
    第五节 研究结构第12-13页
第一章 音乐与空间的关系解读第13-26页
    第一节 音乐与空间的审美之纬第13-17页
        一、多样元素的整合第13-14页
        二、主从结构的营造第14-15页
        三、形式要素的制衡第15-16页
        四、井然有序的律动第16页
        五、适宜的比例因素第16-17页
    第二节 音乐与空间的融合发展脉络第17-23页
        一、平稳和缓慢——罗马式建筑空间与音乐第17-18页
        二、饱满的形式和纯粹的科学——文艺复兴时期第18-19页
        三、“不完整”的有无之间——巴洛克时期第19-20页
        四、创造性的音乐与“哥特复兴”的建筑——浪漫主义的时空观第20-21页
        五、实用型建筑和表现主义音乐——近现代时期第21-23页
    第三节 音乐与空间融合实例分析第23-24页
        一、图像化的音乐作品第23-24页
        二、重复的比例“呼应”第24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24-26页
第二章 音乐与空间的图解方式第26-39页
    第一节 数字图解与数字化手法第26-28页
        一、数字图解的过程第26-27页
        二、抽象图解的具体化第27页
        三、复杂图解的现实化第27-28页
    第二节 图解与空间形式的生成第28-31页
        一、图解概念的发展过程第28-29页
        二、几何图解与空间生成第29-30页
        三、双重图解第30-31页
    第三节 音乐与空间图解转化的案例解读第31-38页
        一、lannisXenaki与飞利浦之亭第31-33页
        二、线与面之间——里伯斯金和犹太博物馆第33-36页
        三、蓝天组与德国21迷你剧院空间第36-38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音乐与空间的图解过程第39-51页
    第一节 流动与凝固第39-42页
        一、音乐中的空间体验第39-41页
        二、空间中的音乐体验第41-42页
    第二节 绝对与相对第42-45页
        四、“秒”和“米”的统一组织单位第42-43页
        二、逻辑上的单位理论第43-44页
        三、建筑中的模数和音乐中的塔克图斯第44-45页
    第三节 转译要素解析第45-48页
        一、距离与振幅第45-46页
        二、声波与音域第46-47页
        三、节奏与韵律第47-48页
    第四节 转译方式解析第48-50页
        一、圆环与直线第48页
        二、直线与角度第48-49页
        三、叠加与交织第49-50页
    第五节 本章小节第50-51页
第四章 律动的空间——基于舒曼第三交响曲的空间实验性设计研究第51-73页
    第一节 第三交响曲作品概述第51-53页
        一、舒曼与第三交响曲第51-52页
        二、浪漫的写实特点第52-53页
    第二节 “律动的空间”室外画廊的概念确立第53-55页
        一、源于课题的概念第53页
        二、源于主题的概念第53-54页
        三、源于场地的概念第54-55页
    第三节 “律动的空间”的图解过程与图解方式第55-64页
        一、图解过程与形态转化第55-59页
        二、图解的手法与实验方式第59-64页
    第四节 “律动的空间”的建造逻辑(空间生成)第64-72页
        一、材料选用第64-65页
        二、结构配置构造处理第65页
        三、建造实现第65-72页
    第五节 本章小节第72-73页
结论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6页
致谢第76-77页
作者简介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光伏产业政策演进及效果评价
下一篇:建筑业碳排放核算分析及效率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