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9页 |
1.2 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9-27页 |
1.2.1 国内外关于道德教育的研究 | 第19-22页 |
1.2.2 国内外关于艺术教育的研究 | 第22-23页 |
1.2.3 国内外关于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的研究 | 第23-25页 |
1.2.4 国内外对电影中开展道德教育的研究 | 第25-27页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组织结构 | 第27-28页 |
1.3.1 主要研究工作 | 第27页 |
1.3.2 组织结构 | 第27-28页 |
第2章 中国道德教育类电影的道德主题 | 第28-68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8-36页 |
2.1.1 道德 | 第28-33页 |
2.1.2 道德教育 | 第33-35页 |
2.1.3 道德价值观 | 第35页 |
2.1.4 道德教育类电影 | 第35-36页 |
2.2 中国道德教育类电影的道德主题分类 | 第36-55页 |
2.2.1 领袖风范 | 第36-44页 |
2.2.2 英雄品质 | 第44-49页 |
2.2.3 公民道德 | 第49-55页 |
2.3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 第55-68页 |
2.3.1 公民道德主题电影主人公身份固定化 | 第55-59页 |
2.3.2 领袖、英雄主题电影主人公形象塑造从定型化到娱乐化 | 第59-61页 |
2.3.3 情节表述概念化、公式化 | 第61-63页 |
2.3.4 反面人物描写影片缺失 | 第63-68页 |
第3章 中国道德教育类电影的叙事手法 | 第68-86页 |
3.1 叙事视角 | 第68-76页 |
3.1.1 自由视角 | 第69-70页 |
3.1.2 内视角 | 第70-74页 |
3.1.3 外视角 | 第74-76页 |
3.2 叙事模式 | 第76-80页 |
3.2.1 同化叙事 | 第77-78页 |
3.2.2 顺应叙事 | 第78-80页 |
3.3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 第80-86页 |
3.3.1 叙事视角从孤行只影到跳跃无序 | 第80-82页 |
3.3.2 叙事模式选择单一 | 第82-83页 |
3.3.3 叙事内容西方倾向 | 第83-86页 |
第4章 中国道德教育类电影的道德传达效果 | 第86-100页 |
4.1 审美主体地位的确定 | 第86-87页 |
4.1.1 审美再创造主体 | 第86-87页 |
4.1.2 审美价值的决定主体 | 第87页 |
4.2 审美主体的接受心理 | 第87-93页 |
4.2.1 被灌输的接受群体 | 第90-91页 |
4.2.2 被濡染的接受群体 | 第91-93页 |
4.3 审美主体的自我确证 | 第93-100页 |
4.3.1 直观式自我确证 | 第93-94页 |
4.3.2 经验式自我确证 | 第94-96页 |
4.3.3 超越式自我确证 | 第96-100页 |
第5章 总结 | 第100-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0页 |
图片来源 | 第110-113页 |
附录一:表2-1国家教育部和广电总局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的35批影片片目 | 第113-123页 |
附录二:表2-21985——2015年中国道德教育类电影片目 | 第123-13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目录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