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7页 |
1.1.1 PM_(2.5) 的环境和健康影响 | 第9-12页 |
1.1.2 PM_(2.5) 中水溶性离子在环境中的重要性 | 第12-14页 |
1.1.3 燃煤电厂对大气PM_(2.5) 的贡献 | 第14-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2.1 燃煤锅炉PM_(2.5) 的生成机制和粒径分布 | 第17-19页 |
1.2.2 燃煤颗粒物粒径分布在烟气系统中的变化 | 第19-20页 |
1.2.3 电厂排放PM_(2.5) 的离子组成特征 | 第20-22页 |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22-25页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2章 燃煤电厂PM_(2.5)采样系统和分析方法 | 第25-40页 |
2.1 测试电厂和采样点位布设 | 第25-26页 |
2.2 稀释采样系统 | 第26-29页 |
2.2.1 固定源PM_(2.5) 稀释采样系统 | 第27-28页 |
2.2.2 双级喷射稀释采样系统 | 第28-29页 |
2.3 颗粒物测量仪器 | 第29-37页 |
2.3.1 荷电低压颗粒物撞击采样器(ELPI) | 第29-33页 |
2.3.2 扫描电迁移率颗粒物粒径谱仪(SMPS) | 第33-35页 |
2.3.3 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APS) | 第35-36页 |
2.3.4 双击虚拟撞击PM10/PM_(2.5) 采样器 | 第36-37页 |
2.4 颗粒物水溶性离子成分的测定 | 第37-38页 |
2.4.1 样品的前处理 | 第37-38页 |
2.4.2 测量条件 | 第38页 |
2.5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38-40页 |
第3章 SCR脱硝过程对烟气中PM_(2.5)理化特性的影响 | 第40-60页 |
3.1 概述 | 第40-41页 |
3.2 测试电厂信息及测试方法 | 第41-43页 |
3.3 脱硝装置前后颗粒物的排放特征 | 第43-55页 |
3.3.1 脱硝装置前后颗粒物的粒径分布 | 第43-47页 |
3.3.2 脱硝装置前后颗粒物的离子组成 | 第47-55页 |
3.4 不同脱硝效率对PM_(2.5) 排放特征的影响 | 第55-56页 |
3.5 烟气脱硝副作用对我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影响 | 第56-59页 |
3.6 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新型电除尘器对PM_(2.5)排放特征的影响 | 第60-74页 |
4.1 概述 | 第60页 |
4.2 现场实验设计 | 第60-64页 |
4.2.1 除尘设施的选择 | 第60-61页 |
4.2.2 实验工况 | 第61-63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63-64页 |
4.3 PM_(2.5) 粒径分布特征 | 第64-69页 |
4.3.1 常规工况下的PM_(2.5) 粒径分布 | 第64-66页 |
4.3.2 除尘温度对PM_(2.5) 粒径分布的影响 | 第66-69页 |
4.4 PM_(2.5) 质量浓度变化 | 第69-70页 |
4.5 不同烟气温度下PM_(2.5) 离子组成变化 | 第70-73页 |
4.6 小结 | 第73-74页 |
第5章 湿法脱硫系统对PM_(2.5)排放特征的影响 | 第74-98页 |
5.1 概述 | 第74-75页 |
5.2 测试电厂及测试方法 | 第75页 |
5.3 脱硫装置前后烟气颗粒物的排放特征 | 第75-85页 |
5.3.1 脱硫前后烟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和一次PM_(2.5) 的理化特性 | 第75-78页 |
5.3.2 变工况下电厂最终排放PM_(2.5) 的粒径分布 | 第78-81页 |
5.3.3 脱硫前后PM_(2.5) 的粒径分布特征 | 第81-82页 |
5.3.4 脱硫前后PM_(2.5) 的离子组成特征 | 第82-85页 |
5.4 脱硫装置前后新颗粒物的生成机制 | 第85-89页 |
5.4.1 脱硫液和脱硫石膏夹带 | 第85-87页 |
5.4.2 易挥发物质的挥发冷凝 | 第87-88页 |
5.4.3 除雾器的影响 | 第88-89页 |
5.5 PM_(2.5) 中NH_4~+的排放特征及其环境影响 | 第89-94页 |
5.6 燃煤电厂一次PM_(2.5) 和其中所含水溶性离子的排放因子 | 第94-96页 |
5.7 小结 | 第96-98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8-100页 |
6.1 结论 | 第98-99页 |
6.2 建议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