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工程材料一般性问题论文

新型有机给受体复合物中超交换电荷传输机制的理论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引言第9-23页
    1.1 有机光电器件简述第9-10页
    1.2 有机半导体中电荷传输的实验进展第10-19页
        1.2.1 有机小分子半导体中电荷传输的实验进展第10-16页
        1.2.2 有机高分子聚合物中电荷传输的实验进展第16-19页
    1.3 有机半导体中电荷传输的理论进展第19-21页
        1.3.1 跳跃模型第19-20页
        1.3.2 能带模型第20页
        1.3.3 极化子模型第20-21页
        1.3.4 动态无序与核隧穿效应第21页
    1.4 论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21-23页
第2章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与固体能带理论第23-33页
    2.1 多粒子薛定谔方程第23-24页
        2.1.1 玻恩-奥本海默近似第23-24页
        2.1.2 单电子近似第24页
    2.2 Hartree-Fock理论第24-26页
        2.2.1 Hartree方程第24-25页
        2.2.2 Hartree-Fock方程第25页
        2.2.3 Hartree-Fock-Roothaan方程第25-26页
    2.3 密度泛函理论第26-28页
        2.3.1 Hohenberg-Kohn定理第26-27页
        2.3.2 Kohn-Sham定理第27-28页
        2.3.3 交换关联泛函第28页
    2.4 固体能带理论第28-33页
        2.4.1 Bloch定理第29页
        2.4.2 能带结构第29-30页
        2.4.3 态密度第30-31页
        2.4.4 有效质量第31-33页
第3章 迁移率计算的理论方法第33-47页
    3.1 离域电荷的能带传输理论第33-36页
        3.1.1 从电子耦合到能带第33-35页
        3.1.2 电荷传输的Drude模型第35-36页
        3.1.3 声学声子的形变势理论第36页
    3.2 局域电荷的跳跃理论第36-47页
        3.2.1 重整能第36-38页
        3.2.2 转移积分第38-40页
        3.2.3 跃迁速率第40-45页
            3.2.3.1 费米黄金规则(FGR)第40-43页
            3.2.3.2 Marcus公式第43-45页
        3.2.4 电荷扩散:动态蒙特卡洛模拟第45-47页
第4章 有机给受体共聚高分子中的超交换电子耦合第47-62页
    4.1 研究背景第47-48页
    4.2 计算方法第48-51页
        4.2.1 能带结构和有效质量第48-49页
        4.2.2 给体-受体共聚物中的超交换耦合模型第49-5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1-61页
        4.3.1 模型构建第51-53页
        4.3.2 迁移率,有效质量与超交换耦合之间的关系第53-57页
        4.3.4 超交换耦合的大小第57-61页
    4.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5章 有机给受体共混小分子中的超交换电子耦合第62-68页
    5.1 研究背景第62-63页
    5.2 计算方法第63-64页
        5.2.1 能带结构和态密度第63页
        5.2.2 直接耦合与超交换耦合第63-6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4-67页
        5.3.1 能带结构第64-65页
        5.3.2 超交换耦合第65-67页
    5.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6章 酞菁氧钛单晶中电荷传输的维度效应第68-74页
    6.1 研究背景第68-69页
    6.2 计算方法第69-70页
        6.2.1 能带结构与有效质量第69页
        6.2.2 转移积分第69-70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70-73页
        6.3.1 堆积的对比第70页
        6.3.2 传输网络的对比第70-72页
        6.3.3 能带结构和有效质量的对比第72页
        6.3.4 层状模型的对比第72-73页
    6.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7章 DPP作为受体的共聚物中双极性来源的理论探究第74-85页
    7.1 研究背景第74页
    7.2 计算方法第74-75页
        7.2.1 能带结构和有效质量第74-75页
        7.2.2 超交换耦合第75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75-84页
        7.3.1 给受体单元的分子轨道第75-76页
        7.3.2 电荷注入第76-77页
        7.3.3 一维周期性链的能带结构第77-78页
        7.3.4 链内超交换耦合第78-81页
        7.3.5 链间耦合第81-84页
    7.4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结论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101页
致谢第101-103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03-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T2及ILC2在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病的临床意义与机制研究
下一篇:TNNI基因突变致限制型心肌病患者诱导多能干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相关致病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