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论文

基于PSR模型的红塔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3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1.2.1 研究目的第9-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页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0-11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1-14页
        1.4.1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4.2 技术路线第12-14页
    1.5 研究综述第14-23页
        1.5.1 国外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综述第14页
        1.5.2 国内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综述第14-18页
        1.5.3 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分析第18-23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23-27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3-24页
        2.1.1 承载力第23页
        2.1.2 资源承载力第23页
        2.1.3 环境承载力第23页
        2.1.4 资源环境承载力第23-24页
        2.1.5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特点第24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24-27页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4-25页
        2.2.2 人地关系理论第25页
        2.2.3 地域分异理论第25页
        2.2.4 生态经济理论第25页
        2.2.5 系统学理论第25-27页
第三章 红塔区概况第27-33页
    3.1 红塔区概况第27-29页
        3.1.1 红塔区自然地理概况第27-28页
        3.1.2 红塔区社会经济概况第28-29页
    3.2 红塔区资源环境状况分析第29-33页
        3.2.1 红塔区资源状况分析第29-31页
        3.2.2 红塔区环境状况分析第31-33页
第四章 红塔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第33-55页
    4.1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模型)第33-38页
        4.1.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第33-34页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第34-36页
        4.1.3 评价指标标准化第36页
        4.1.4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36-38页
        4.1.5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第38页
    4.2 红塔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第38-54页
        4.2.1 确定评价单元及数据获取第38-39页
        4.2.2 红塔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年际变化分析第39-45页
        4.2.3 红塔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差异分析第45-54页
    4.3 红塔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分析第54-55页
第五章 红塔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仿真模拟与预测分析第55-70页
    5.1 系统动力学的概况第55-56页
        5.1.1 系统动力学的原理第55页
        5.1.2 系统动力学的特点第55页
        5.1.3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原则第55-56页
    5.2 红塔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分析第56-57页
        5.2.1 系统分析建模目的第56页
        5.2.2 模型边界第56-57页
    5.3 红塔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构建第57-61页
        5.3.1 系统流图第57页
        5.3.2 系统参数设置第57-61页
    5.4 系统的有效性检验第61-64页
        5.4.1 运行检验第61-62页
        5.4.2 模型历史检验第62-64页
    5.5 不同发展模式的情景设置第64页
    5.6 红塔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仿真模拟与结果分析第64-70页
        5.6.1 红塔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仿真模拟第64-65页
        5.6.2 红塔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预测第65页
        5.6.3 红塔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仿真结果分析第65-70页
第六章 建议第70-72页
    6.1 建立统一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第70页
    6.2 合理规划城镇规模与切实保护耕地面积第70页
    6.3 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素质第70页
    6.4 合理利用水资源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第70-71页
    6.5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第71-72页
第七章 结论第72-74页
    7.1 研究结论第72-73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73-74页
附表第74-93页
参考文献第93-10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第102-103页
致谢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昆明主城污水处理厂尾水外排施工总承包BT项目风险管理研究--以业主视角
下一篇:中国地区环境规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