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17页 |
Abstract | 第17-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1页 |
1.1 5-氨基乙酰丙酸的基本性质 | 第20-21页 |
1.2 5-氨基乙酰丙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21-23页 |
1.2.1 碳四途径(C_4 pathway/Shermin pathway) | 第21-22页 |
1.2.2 碳五途径(C_5 pahway) | 第22-23页 |
1.3 5-氨基乙酰丙酸的应用 | 第23-25页 |
1.3.1 5-氨基乙酰丙酸在农业领域的用途 | 第23-24页 |
1.3.2 5-氨基乙酰丙酸在医学领域的用途 | 第24-25页 |
1.4 ALA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1.4.1 水溶液中5-氨基乙酰丙酸的检测 | 第25-26页 |
1.4.2 体液中5-氨基乙酰丙酸的检测 | 第26页 |
1.4.3 发酵液中5-氨基乙酰丙酸的检测 | 第26-27页 |
1.5 细胞内金属元素及其他有机分子的意义 | 第27页 |
1.6 研究意义、科学问题与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1.7 论文框架 | 第28-31页 |
第二章 细胞内ALA及金属元素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31-4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1-36页 |
2.1.1 实验主要测定参数及试剂与仪器 | 第31-32页 |
2.1.2 采样前期准备 | 第32-33页 |
2.1.3 样品的采集 | 第33-3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6-42页 |
2.2.1 样品的前处理 | 第36-38页 |
2.2.2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 第38-40页 |
2.2.3 质量控制 | 第40-42页 |
2.3 方法的应用 | 第42-43页 |
第三章 野外水域生物颗粒物内ALA及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 | 第43-54页 |
3.1 同安湾赤潮区 | 第43-47页 |
3.1.1 同安湾环境概况 | 第43-44页 |
3.1.2 同安湾赤潮区样品采集 | 第44-45页 |
3.1.3 同安湾赤潮区颗粒物内ALA及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分析 | 第45-47页 |
3.2 龟山岛浅海热液区 | 第47-53页 |
3.2.1 龟山岛环境概况 | 第47-48页 |
3.2.2 龟山岛热液区样品采集 | 第48-50页 |
3.2.3 龟山岛热液区颗粒物内ALA及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分析 | 第50-5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微型生物生长周期中ALA的动态变化及其合成调控 | 第54-77页 |
4.1 真核与原核生物细胞内ALA合成及金属元素动态变化的对比 | 第54-61页 |
4.1.1 微绿球藻与聚球藻细胞生长情况及细胞内ALA动态变化的比较 | 第55-57页 |
4.1.2 微绿球藻与藻类细胞态金属元素平均值的比较 | 第57-60页 |
4.1.3 微绿球藻与聚球藻细胞态金属元素浓度的比较 | 第60-61页 |
4.2 微绿球藻细胞内ALA合成及金属元素对不同添加物的响应 | 第61-75页 |
4.2.1 微绿球藻细胞生长情况 | 第62-64页 |
4.2.2 微绿球藻细胞内ALA动态变化的比较 | 第64-67页 |
4.2.3 微绿球藻细胞态金属元素动态变化的比较 | 第67-7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82页 |
5.1 细胞内AL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第77-78页 |
5.2 不同类型微型生物ALA合成及金属元素动态变化的差异 | 第78-80页 |
5.3 展望与不足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0页 |
附录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