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13-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引水隧洞施工通风混合LES/RANS两相流数值模拟方法 | 第16-36页 |
2.1 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方法 | 第16-17页 |
2.2 引水隧洞施工通风混合LES/RANS两相流模型 | 第17-25页 |
2.2.1 连续相基本控制方程 | 第17-19页 |
2.2.2 混合LES/RANS湍流模型 | 第19-22页 |
2.2.3 颗粒相控制方程 | 第22-25页 |
2.3 边界条件 | 第25-27页 |
2.3.1 气相边界条件 | 第25-26页 |
2.3.2 颗粒相边界条件 | 第26-27页 |
2.4 数值求解方法 | 第27-34页 |
2.4.1 计算网格生成 | 第28-30页 |
2.4.2 控制方程的离散 | 第30-32页 |
2.4.3 控制方程的求解 | 第32-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引水隧洞施工通风两相流模拟参数分析 | 第36-44页 |
3.1 引水隧洞施工通风方式 | 第36-37页 |
3.2 施工通风环境标准 | 第37-39页 |
3.3 施工通风风量计算 | 第39-40页 |
3.4 施工通风设备选择 | 第40-42页 |
3.5 粉尘颗粒初始条件 | 第42-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引水隧洞施工通风混合LES/RANS两相流模拟分析 | 第44-68页 |
4.1 网格独立性分析 | 第44-47页 |
4.2 模型的验证和对比 | 第47-53页 |
4.2.1 模型验证 | 第47-49页 |
4.2.2 模型对比 | 第49-53页 |
4.3 工程应用 | 第53-55页 |
4.3.1 工程概况 | 第53-54页 |
4.3.2 物理模型及网格划分 | 第54-55页 |
4.4 引水隧洞施工通风两相流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5-67页 |
4.4.1 风流场计算结果分析 | 第55-59页 |
4.4.2 压力场计算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4.4.3 温度场计算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4.4.4 粉尘颗粒迁移规律分析 | 第62-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5.1 结论 | 第68-69页 |
5.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