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情况判决制度的沿革 | 第11-13页 |
(一) 日本模式的情况判决 | 第11-12页 |
(二) 我国台湾模式的情况判决 | 第12-13页 |
(三) 我国的情况判决 | 第13页 |
二、我国情况判决的发展 | 第13-22页 |
(一) 缺失阶段 | 第14-15页 |
(二) 萌芽阶段 | 第15-19页 |
(三) 基本成型阶段 | 第19-22页 |
三、我国情况判决制度供给之不足 | 第22-25页 |
(一) 情况判决适用范围较小 | 第22-23页 |
(二) “公共利益”的外延难以识别 | 第23-24页 |
(三) 补救措施欠缺确定性 | 第24页 |
(四) 未将“个人利益”纳入裁量范围 | 第24-25页 |
四、探寻我国情况判决的改进路径 | 第25-38页 |
(一)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情况判决:司法命令 | 第25-32页 |
(二) 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适用范围 | 第32-34页 |
(三) 细化补救措施的可操作性 | 第34-36页 |
(四) 重视个人合法利益的保护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