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顶底水油藏高含水期调整对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剩余油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剩余油饱和度研究方法现状 | 第12-13页 |
1.2.3 气顶底水油藏主要开发方式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油藏地质特征 | 第17-22页 |
2.1 油藏自然条件概况 | 第17页 |
2.2 油藏地层 | 第17-19页 |
2.3 油藏构造 | 第19-20页 |
2.4 油藏储层 | 第20页 |
2.5 油藏类型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油藏开采特征及开发效果评价 | 第22-33页 |
3.1 开发动态特征分析 | 第22-23页 |
3.1.1 开发阶段划分 | 第22-23页 |
3.1.2 开采现状 | 第23页 |
3.2 油藏开发效果评价 | 第23-31页 |
3.2.1 储层动用状况评价 | 第23-25页 |
3.2.2 水驱采收率评价 | 第25-28页 |
3.2.3 产量变化特征评价 | 第28-30页 |
3.2.4 能量状况评价 | 第30-31页 |
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第33-48页 |
4.1 数值模拟方法 | 第33-41页 |
4.1.1 数值模型建立及历史拟合 | 第33-37页 |
4.1.2 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37-41页 |
4.2 油藏工程方法 | 第41-43页 |
4.2.1 油藏工程综合法 | 第41-42页 |
4.2.2 剩余可采储量法 | 第42-43页 |
4.3 剩余油潜力分析 | 第43-45页 |
4.4 单砂层潜力分析 | 第45-47页 |
4.5 剩余油形成控制因素 | 第47-48页 |
4.5.1 层间非均质性影响形成的剩余油 | 第47页 |
4.5.2 注采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开发技术界限研究 | 第48-65页 |
5.1 开发层系调整 | 第48-49页 |
5.2 开发井网、井距调整 | 第49-54页 |
5.2.1 井网设计原则 | 第49页 |
5.2.2 单井井型论证 | 第49-50页 |
5.2.3 合理井距论证 | 第50-54页 |
5.4 开采技术界限研究 | 第54-60页 |
5.4.1 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 | 第54-55页 |
5.4.2 合理生产压差 | 第55-56页 |
5.4.3 单井产油量经济界限 | 第56-57页 |
5.4.4 合理注采比界限 | 第57-59页 |
5.4.5 合理射孔位置确定 | 第59-60页 |
5.5 单井产能论证 | 第60-65页 |
5.5.1 直井产能 | 第60-63页 |
5.5.2 水平井产能 | 第63-65页 |
第六章 调整方案及开发指标预测 | 第65-77页 |
6.1 方案部署及指标优选 | 第65页 |
6.1.1 方案部署原则 | 第65页 |
6.1.2 方案部署思路 | 第65页 |
6.2 方案部署结果 | 第65-70页 |
6.3 方案指标预测 | 第70-74页 |
6.4 方案指标对比 | 第74-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