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44页 |
| 综述一 中风病的中医认识与治疗概述 | 第12-23页 |
| 1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 第12-13页 |
| 2 中医对脑的认识 | 第13-14页 |
| 3 脑与经络的关系 | 第14-15页 |
| 4 中风病的针灸治疗 | 第15-16页 |
| 5 中风病与中医神经影像学 | 第16-17页 |
| 6 结语 | 第17-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23页 |
| 综述二 针刺脑效应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 第23-33页 |
| 1 经穴特异性研究 | 第23-25页 |
| 2 针刺得气的脑功能特征 | 第25页 |
| 3 不同针刺方式的脑效应表现 | 第25-26页 |
| 4 不同针刺时辰的脑效应差异 | 第26页 |
| 5 经穴在不同受试人群的脑效应特征 | 第26页 |
| 6 中风病病理状态下的针灸脑效应特征 | 第26-27页 |
| 7 结语 | 第27-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33页 |
| 综述三 大尺度脑网络研究现状 | 第33-44页 |
| 1 大尺度脑功能网络 | 第33-34页 |
| 2 大尺度脑结构网络 | 第34页 |
| 3 图论分析 | 第34-35页 |
| 4 大尺度网络的小世界特性 | 第35-36页 |
| 5 大尺度网络的无标度特性 | 第36-37页 |
| 6 疾病的大尺度脑网络研究 | 第37-38页 |
| 7 结语 | 第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4页 |
| 前言 | 第44-46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46-100页 |
| 资料与方法 | 第46-53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46-47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47-53页 |
| 研究结果 | 第53-90页 |
| 1 一般资料 | 第53-55页 |
| 2 全脑功能连接网络 | 第55-57页 |
| 3 基于图论的网络全局分析 | 第57-64页 |
| 4 基于图论的网络节点分析 | 第64-87页 |
| 5 全局度量与临床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 第87-90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90-100页 |
| 1 小世界网络 | 第90-92页 |
| 2 网络效率 | 第92-93页 |
| 3 核心节点 | 第93-94页 |
| 4 连接枢纽点 | 第94-95页 |
| 5 节点局部效率 | 第95-96页 |
| 6 相关性分析 | 第96-97页 |
| 7 问题与未来研究方向 | 第97-100页 |
| 结语 | 第100-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7页 |
| 致谢 | 第107-108页 |
| 附录 | 第108-118页 |
| 附录1: Automated Anatomical Labeling (AAL )大脑分区名称对照 | 第108-112页 |
| 附录2: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MIHSS) | 第112-114页 |
| 附录3: 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 | 第114-115页 |
| 附录4: Fugl-Meyer肢体功能评分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 | 第115-118页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8-119页 |
| 个人简介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