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利枢纽、水工建筑物论文--调水工程论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渠保定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8页
    1.1 选题意义及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第14-22页
        1.2.1 我国地质灾害的类别与研究程度第14-15页
        1.2.2 地质灾害评价的相关概念第15-16页
        1.2.3 山区崩滑流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第16页
        1.2.4 平原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的研究现状第17-20页
        1.2.6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第20-21页
        1.2.7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1-22页
        1.2.8 主要解决的科学问题第22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2-26页
        1.3.1 研究内容第22-25页
        1.3.2 技术路线第25-26页
    1.4 主要结论第26-28页
第二章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和地质背景第28-46页
    2.1 自然地理概况第28-36页
        2.1.1 地形地貌概况第28页
        2.1.2 研究区植被覆盖特征第28-30页
        2.1.3 气象条件第30-32页
        2.1.4 地表水系概况第32-33页
        2.1.5 地下水埋深与动态概况第33-36页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第36-46页
        2.2.1 区域地质构造第36-37页
        2.2.2 区域地层特征第37-39页
        2.2.3 研究区地层出露岩性与工程地质分区第39-42页
        2.2.4 研究区地震灾害历史第42-46页
第三章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主要控制因素第46-64页
    3.1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第46-56页
        3.1.1 研究区地质灾害基本类型与分布特征第46-47页
        3.1.2 滑坡灾害及典型滑坡发育特征第47-49页
        3.1.3 崩塌灾害及典型崩塌发育特征第49-50页
        3.1.4 泥石流及典型泥石流灾害特征第50-51页
        3.1.5 地裂缝及典型地裂缝灾害特征第51-53页
        3.1.6 地面塌陷及典型地面塌陷特征第53-55页
        3.1.7 地面沉降灾害分布特征第55-56页
    3.2 山区崩滑流灾害主要控制因素第56-59页
        3.2.1 地形地貌因素第56-57页
        3.2.2 地层出露岩性第57页
        3.2.3 地质构造因素第57-58页
        3.2.4 地表水系第58页
        3.2.5 植被覆盖第58页
        3.2.6 降雨因素第58页
        3.2.7 人类工程活动第58-59页
    3.3 平原区地裂缝等灾害主要控制因素第59-63页
        3.3.1 可压缩地层厚度条件第60-61页
        3.3.2 地面沉降发展情况第61页
        3.3.3 地层出露岩性第61页
        3.3.4 地质构造因素第61页
        3.3.5 地表水系第61页
        3.3.6 浅层地下水水位变化情况第61-62页
        3.3.7 深部地下水开采情况第62页
        3.3.8 植被覆盖第62页
        3.3.9 降雨因素第62页
        3.3.10 人类工程活动第62-63页
    3.4 小结第63-64页
第四章 评价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指标的量化第64-92页
    4.1 数据来源第64-66页
    4.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第66-70页
        4.2.1 崩滑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第66-67页
        4.2.2 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第67-70页
    4.3 基于确定性系数法的评价因子量化第70-76页
        4.3.1 确定性系数法的原理第70页
        4.3.2 崩滑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因子分级的确定性值第70-73页
        4.3.3 地裂缝等灾害危险性评价因子层级的确定性值第73-76页
    4.4 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第76-83页
        4.4.1 评价指标间相关性关系的现实意义第77-78页
        4.4.2 评价指标间相关性关系的数学表现第78-79页
        4.4.3 崩滑流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第79-80页
        4.4.4 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第80-83页
    4.5 基于施密特正交法的因子间相关性信息剔除第83-88页
        4.5.1 施密特正交法的数学原理第83-84页
        4.5.2 应用施密特正交法的假设条件第84-86页
        4.5.3 评价因子向量的正交化第86-88页
    4.6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降维第88-91页
        4.6.1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第88页
        4.6.2 崩滑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因子的降维第88-89页
        4.6.3 地裂缝等灾害危险性评价因子的降维第89-91页
    4.7 小结第91-92页
第五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第92-108页
    5.1 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原理第92-97页
        5.1.1 支持向量机的基本类型第92-93页
        5.1.2 非线性支持向量机模型基本原理第93-94页
        5.1.3 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函数和参数意义第94-97页
    5.2 崩滑流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区域危险性概率指数计算第97-100页
        5.2.1 确定支持向量机与核函数的类型第97页
        5.2.2 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建立第97-98页
        5.2.3 支持向量机模型建立和最佳参数获取第98-100页
        5.2.4 崩滑流灾害危险性概率指数计算第100页
    5.3 地裂缝等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区域危险性概率指数计算第100-102页
        5.3.1 确定支持向量机与核函数的类型第100页
        5.3.2 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建立第100-101页
        5.3.3 支持向量机模型建立和最佳参数获取第101-102页
        5.3.4 地裂缝等灾害危险性概率指数计算第102页
    5.4 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第102-103页
        5.4.1 研究区综合危险性概率指数的获得第102页
        5.4.2 研究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第102-103页
    5.5 评价结果分析第103-107页
        5.5.1 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分析第103-105页
        5.5.2 引水渠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段第105-107页
    5.6 小结第107-108页
第六章 十渡沟典型洪水泥石流数值模拟第108-131页
    6.1 “721”房山特大暴雨引发洪水泥石流第108-109页
    6.2 十渡泥石流沟基本概况第109-112页
        6.2.1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第109-111页
        6.2.2 工程岩组特性第111页
        6.2.3 物源堆积第111-112页
    6.3 基于FLO-2D的数值模拟第112-130页
        6.3.1 模拟的步骤第113-116页
        6.3.2 不同降雨频率下泥石流运动过程模拟第116-120页
        6.3.3 五百年一遇降雨泥石流模拟结果分析第120-130页
    6.4 小结第130-131页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第131-134页
    7.1 结论第131-132页
    7.2 展望第132-134页
致谢第134-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39页
个人简历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藏高原低速层分布及其意义--来自青藏高原中北部速度结构的证据
下一篇:数字艺术中的技术与身体--浅析杰弗里·肖的环形屏幕系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