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分类学(系统微生物学)论文--应用微生物学论文

丛毛单胞菌HJ-1菌株诱导碳酸盐矿物形成机理的实验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英文缩写符号的中英文对照表第13-14页
前言第14-20页
第一章 微生物成因碳酸盐矿物的研究进展第20-32页
    1.1 生物矿化第20-21页
        1.1.1 动物矿化第20-21页
        1.1.2 植物矿化第21页
        1.1.3 微生物矿化第21页
    1.2 碳酸盐的微生物矿化第21-25页
        1.2.1 微生物成因碳酸盐矿物的种类第21-24页
        1.2.2 微生物成因碳酸盐矿物的形态第24-25页
    1.3 胞外聚合物对碳酸盐矿物形成的影响第25-26页
        1.3.1 胞外聚合物对矿物种类的影响第25-26页
        1.3.2 胞外聚合物对矿物形态的影响第26页
    1.4 碳酸酐酶对碳酸盐矿物形成的影响第26-27页
        1.4.1 碳酸酐酶对矿物形成速率的影响第26-27页
        1.4.2 碳酸酐酶对矿物形态的影响第27页
    1.5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矿化机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第27-28页
    1.6 石质文物修复的研究现状第28-30页
        1.6.1 物理方法第28-29页
        1.6.2 化学方法第29页
        1.6.3 生物方法第29-30页
    1.7 丛毛单胞菌属Curvibacrer sp.的基本特征和研究动态第30-32页
第二章 材料选取和实验方法第32-42页
    2.1 供试菌株第32-35页
        2.1.1 菌种的筛选和实验菌株的确定第32-33页
        2.1.2 培养基的配制第33页
        2.1.3 菌株的基本特征第33-34页
        2.1.4 菌种的鉴定第34-35页
    2.2 细菌主要分泌物的提取方法第35-36页
        2.2.1 胞外聚合物的提取方法第35-36页
        2.2.2 碳酸酐酶的提取方法第36页
    2.3 实验方法第36-37页
        2.3.1 细菌诱导矿物沉淀的实验方法第36页
        2.3.2 胞外聚合物促进矿物沉淀的实验方法第36-37页
        2.3.3 碳酸酐酶促进矿物沉淀的实验方法第37页
    2.4 观察和测定方法第37-42页
        2.4.1 菌体形态的观察第37页
        2.4.2 液相产物的测定方法第37-41页
        2.4.3 固相产物的观察和测定方法第41-42页
第三章 HJ-1菌株诱导碳酸盐矿物的形成第42-58页
    3.1 HJ-1菌株作用下培养液性质的动态变化第42-46页
        3.1.1 菌体数量和胞外多糖含量的动态变化第42-43页
        3.1.2 菌株作用下培养液的pH值及有机酸的动态变化第43页
        3.1.3 菌株作用下培养液电导率的动态变化第43-44页
        3.1.4 菌株作用下培养液中Ca~(2+)和Mg~(2+)浓度的动态变化第44-45页
        3.1.5 菌株作用下培养液中CO_3~(2-)和HCO_3~-浓度的动态变化第45页
        3.1.6 菌株作用下培养液中碳酸酐酶的动态变化第45-46页
        3.1.7 菌株作用下沉淀物总量及其中碳酸盐重量的动态变化第46页
    3.2 菌株作用下形成的矿物种类第46-48页
    3.3 菌株作用下形成的矿物形态和元素组成第48-50页
    3.4 讨论第50-55页
        3.4.1 形成文石+高镁方解石组合的原因第50-54页
        3.4.2 矿物形态多样的原因第54-55页
        3.4.3 胞外多糖、碳酸酐酶和有机酸与沉淀物重量之间的相关性第55页
    3.5 小结第55-58页
第四章 HJ-1菌株胞外聚合物对碳酸盐矿物种类和形态的影响第58-70页
    4.1 胞外聚合物作用下溶液性质的动态变化第58-62页
        4.1.1 胞外聚合物作用下溶液pH值的动态变化第58-59页
        4.1.2 胞外聚合物作用下溶液电导率的动态变化第59页
        4.1.3 胞外聚合物作用下溶液中Ca~(2+)和Mg~(2+)浓度的动态变化第59-60页
        4.1.4 溶液中HCO_3~-浓度的动态变化第60页
        4.1.5 溶液中胞外多糖含量的动态变化第60-61页
        4.1.6 胞外聚合物作用下沉淀物重量的动态变化第61-62页
    4.2 胞外聚合物作用下形成的矿物种类第62-63页
    4.3 胞外聚合物作用下形成的矿物形态和元素组成第63-65页
    4.4 讨论第65-68页
        4.4.1 胞外聚合物对碳酸盐矿物种类的影响第66-67页
        4.4.2 胞外聚合物对碳酸盐矿物形态的影响第67-68页
        4.4.3 胞外聚合物对方解石中MgCO_3含量的影响第68页
    4.5 小结第68-70页
第五章 HJ-1菌株碳酸酐酶对碳酸盐矿物种类和形态的影响第70-80页
    5.1 碳酸酐酶作用下溶液性质的动态变化第70-73页
        5.1.1 碳酸酐酶作用下溶液pH值的动态变化第70页
        5.1.2 碳酸酐酶作用下溶液电导率的动态变化第70-71页
        5.1.3 碳酸酐酶作用下溶液中Ca~(2+)和Mg~(2+)浓度的动态变化第71-72页
        5.1.4 溶液中HCO_3~-浓度的动态变化第72页
        5.1.5 溶液中碳酸酐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第72-73页
        5.1.6 碳酸酐酶作用下沉淀物重量的动态变化第73页
    5.2 碳酸酐酶作用下形成的矿物种类第73-76页
        5.2.1 沉淀物的XRD分析第73-75页
        5.2.2 沉淀物的FTIR分析第75-76页
    5.3 碳酸酐酶作用下形成的矿物形态和元素组成第76-77页
    5.4 讨论第77-78页
    5.5 小结第78-80页
第六章 影响碳酸盐矿物形成的因素及其机理第80-88页
    6.1 影响碳酸盐矿物种类的主要因素第80-81页
    6.2 影响碳酸盐矿物形态的主要因素第81-82页
    6.3 细菌及其主要分泌物作用下沉淀物重量与溶液性质的相关性第82-85页
        6.3.1 沉淀物重量与pH值之间的相关性第82-83页
        6.3.2 沉淀物重量与电导率之间的相关性第83-84页
        6.3.3 沉淀物重量与离子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第84-85页
    6.4 成核模板第85-86页
    6.5 小结第86-88页
全文总结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102页
致谢第102-10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4-106页
附录一 HJ-1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第106-108页
附录二 利用细菌诱导碳酸盐矿化的原理模拟石质文物修复的试验初探第108-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5-ALA通过调控生长素的运输促进植物根系生长
下一篇: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生态干扰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