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中国典型地区碳质气溶胶及二次有机气溶胶特征研究

摘要第1-13页
ABSTRACT第13-17页
符号说明第17-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52页
   ·大气气溶胶(颗粒物)第18-20页
   ·碳质气溶胶第20-30页
     ·有机碳和元素碳(黑碳)第20-21页
     ·碳质气溶胶来源第21-25页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第25-28页
     ·OC和EC对环境、气候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第28-30页
   ·大气气溶胶和碳质气溶胶研究现状第30-46页
     ·大气气溶胶和碳质气溶胶的观测研究第30-35页
     ·碳质气溶胶的观测仪器和方法第35-40页
     ·二次有机气溶胶测算方法第40-46页
   ·碳质气溶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46-47页
   ·本项目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第47-52页
     ·研究背景第47-49页
     ·现实和理论意义第49-50页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50-51页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第51-52页
第二章 实验及研究方法第52-70页
   ·观测站及观测时间第52-55页
     ·长期观测第52-54页
     ·加强观测第54-55页
   ·观测仪器和方法第55-70页
     ·气溶胶膜采样和分析第55-62页
     ·在线监测仪器第62-66页
     ·其他相关气体和气溶胶分析仪器第66-68页
     ·CCN仪器(CCNC,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 Counter)第68-70页
第三章 典型城市大气气溶胶及碳质组分的时空分布特征第70-100页
   ·典型城市PM_(2.5)质量浓度及变化特征第70-75页
     ·典型城市PM_(2.5)质量浓度时间变化特征第70-73页
     ·典型城市PM_(2.5)质量浓度空间分布特征第73-75页
     ·PM_(2.5)与PM_(10)质量浓度比例第75页
   ·典型城市PM_(2.5)中碳质组分第75-87页
     ·有机碳、无机碳浓度第75-76页
     ·典型城市OC、EC浓度时间变化特征第76-81页
     ·典型城市PM_(2.5)中OC、EC浓度空间变化特征第81-82页
     ·典型城市OC、EC与PM_(2.5)浓度关系分析第82-84页
     ·典型城市OC与EC相关性分析第84-87页
   ·典型城市PM_(2.5)化学组成第87-91页
     ·水溶性离子第87-88页
     ·无机元素成分第88-89页
     ·PM_(2.5)化学组成第89-91页
   ·济南市城区PM_(2.5)及碳质气溶胶长期变化特征第91-97页
     ·济南市大气PM_(2.5)长期变化特征第91-93页
     ·济南市大气中OC、EC长期变化特征第93-95页
     ·济南城区大气中BC气溶胶浓度日变化第95-97页
   ·小结第97-100页
第四章 华北地区高山站碳质气溶胶特征及来源第100-126页
   ·泰山站大气气溶胶浓度第100-102页
   ·泰山站碳质气溶胶第102-110页
     ·碳质气溶胶浓度第103-106页
     ·不同碳质组分第106-108页
     ·日变化第108-110页
   ·NVOC、SVOC、EC及相关物种相关关系第110-114页
     ·NVOC与EC关系分析第110-112页
     ·碳质组分与相关物种相关关系分析第112-114页
   ·来源分析第114-123页
     ·春季碳质气溶胶来源分析第115-118页
     ·夏季碳质气溶胶来源分析第118-121页
     ·来源特征分析第121-123页
   ·小结第123-126页
第五章 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及特征第126-142页
   ·二次有机碳SOC的测算第126-128页
     ·EC-约束示踪法第126-127页
     ·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regression)第127-128页
   ·两种测算方法的对比第128-132页
     ·NVOC/EC和SVOC/EC的一次比值第128-130页
     ·多元线性回归参数第130页
     ·两种方法结果对比第130-132页
   ·泰山二次有机气溶胶浓度第132-136页
     ·二次有机气溶胶浓度及季节变化第132-135页
     ·不同来源气团的二次有机气溶胶特征第135-136页
   ·典型城市二次有机气溶胶浓度第136-138页
   ·SOC与光化学寿命的关系第138-140页
     ·光化学寿命(Photochemical age)第138页
     ·SOC与光化学寿命关系第138-140页
   ·小结第140-142页
第六章 云雾对碳质气溶胶影响及二次有机气溶胶的液相生成第142-156页
   ·前言第142-143页
   ·云雾-气溶胶作用模型第143-145页
   ·云雾对碳质气溶胶清除第145-150页
     ·云雾对NVOC的清除第146-147页
     ·云雾对EC的清除第147-150页
   ·云雾过程中SOA的液相生成第150-154页
     ·SVOC与RH的关系第151页
     ·SVOC在云雾过程中的生成第151-154页
   ·小结第154-156页
第七章 大气气溶胶的CCN特性及动力形状因子第156-178页
   ·气溶胶的CCN特性概述及研究方法第156-159页
     ·前言第156-157页
     ·Kolher模型第157-159页
   ·无机和有机气溶胶的CCN特性第159-164页
     ·无机气溶胶粒子的CCN活性第159-161页
     ·二次有机气溶胶的CCN活性第161-164页
   ·纳米级NaCl颗粒的动力形状因子第164-176页
     ·实验装置第166-167页
     ·干燥速率模型和形状因子-超饱和度模型第167-171页
     ·NaCl形状因子随干燥速率变化第171-176页
   ·小结第176-178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178-184页
   ·主要结论第178-182页
   ·论文创新点第182-183页
   ·未来工作展望第183-184页
参考文献第184-200页
致谢第200-202页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202-204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04-206页
英文论文第206-245页

论文共2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外来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棉花加工过程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