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15-22页 |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22-24页 |
2.传统投票机制下公共产品偏好伪装现象分析 | 第24-36页 |
·公共产品偏好伪装:林达尔均衡的实现难题 | 第24-28页 |
·传统投票机制下偏好伪装的成因分析 | 第28-32页 |
·历史遗留问题 | 第29-30页 |
·信息不充分 | 第30页 |
·信息不对称 | 第30-31页 |
·群体压力与从众心理 | 第31页 |
·社会资源的稀缺性 | 第31-32页 |
·偏好伪装的效应分析:正效应与负效应 | 第32-36页 |
3.网络问卷调查与公共产品偏好显示 | 第36-44页 |
·网络问卷调查的兴起与应用 | 第36-38页 |
·网络问卷调查中偏好的测量与显示 | 第38-41页 |
·网络问卷调查中的偏好伪装问题 | 第41-44页 |
4.旨在预防公共产品偏好伪装的电子投票机制设计 | 第44-59页 |
·电子投票的实践:以仓基新村电子投票选举社区干部为例 | 第44-46页 |
·"网络问卷调查"升级为"电子投票机制" | 第46-52页 |
·加强投票行为前的身份识别 | 第46-48页 |
·改进投票行为中的投票流程控制 | 第48-52页 |
·电子投票机制的架构设计 | 第52-54页 |
·电子投票机制与公共产品偏好真实性 | 第54-56页 |
·建立电子投票机制的可行性分析 | 第56-59页 |
5.依托电子投票机制实现公共产品偏好显示的条件 | 第59-64页 |
·网络净化与真实性的实现 | 第59-61页 |
·人员参与度的拓展 | 第61-64页 |
6.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