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4-36页 |
1.1 种子活力的概念 | 第15页 |
1.2 种子活力的形成 | 第15-18页 |
1.2.1 种子结构的变化 | 第16页 |
1.2.2 营养物质积累 | 第16-17页 |
1.2.3 激素的变化 | 第17页 |
1.2.4 酶活性变化 | 第17页 |
1.2.5 呼吸作用的变化 | 第17-18页 |
1.2.6 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 第18页 |
1.3 种子活力的影响因素及丧失的原因 | 第18-20页 |
1.3.1 种子活力的影响因素 | 第18页 |
1.3.2 种子活力丧失的原因 | 第18-20页 |
1.4 种子活力维持 | 第20-28页 |
1.4.1 贮藏物质 | 第22-24页 |
1.4.2 呼吸作用 | 第24页 |
1.4.3 酶活性变化 | 第24-27页 |
1.4.4 抗氧化剂的变化 | 第27-28页 |
1.4.5 膜结构变化 | 第28页 |
1.5 水鳖科淡水植物及其种子的研究现状 | 第28-31页 |
1.5.1 水生植物种子活力研究的重要性 | 第28-30页 |
1.5.2 水植物种子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31-35页 |
1.6.1 研究目的 | 第31-32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32-35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第2章 环境条件对水鳖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6-44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36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2.2.2 试验设计 | 第36-37页 |
2.2.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2.3.1 光照对水鳖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2 氧气对水鳖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8页 |
2.3.3 水深对水鳖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8页 |
2.3.4 埋藏深度对水鳖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8-40页 |
2.3.5 基质对水鳖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40页 |
2.3.6 种子密度对水鳖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40页 |
2.4 讨论 | 第40-42页 |
2.5 结论 | 第42-44页 |
第3章 贮藏条件对水鳖种子活力及呼吸作用的影响 | 第44-54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4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3.2.1 试验材料与贮藏处理 | 第44-45页 |
3.2.2 试验方法 | 第45-46页 |
3.2.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6-50页 |
3.3.1 贮藏条件对水鳖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46页 |
3.3.2 贮藏条件对水鳖种子含水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3 贮藏条件对水鳖种子浸出液电导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4 贮藏条件对水鳖种子浸出液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5 贮藏条件对水鳖种子呼吸速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6 不同贮藏条件下水鳖种子活力与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50页 |
3.4 讨论 | 第50-52页 |
3.5 结论 | 第52-54页 |
第4章 贮藏条件对水鳖和龙舌草种子活力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54-86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54-55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5-61页 |
4.2.1 试验材料 | 第55-56页 |
4.2.2 贮藏处理 | 第56页 |
4.2.3 指标测定方法 | 第56-61页 |
4.2.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6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1-82页 |
4.3.1 贮藏条件对水鳖和龙舌草种子活力种子的影响 | 第61-65页 |
4.3.2 贮藏条件对水鳖和龙舌草种子组成成分的影响 | 第65-68页 |
4.3.3 贮藏条件对水鳖和龙舌草种子有毒害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68-70页 |
4.3.4 贮藏条件对水鳖和龙舌草种子抗氧化酶的影响 | 第70-77页 |
4.3.5 贮藏条件对水鳖和龙舌草种子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 | 第77-82页 |
4.4 讨论 | 第82-85页 |
4.5 结论 | 第85-86页 |
第5章 人工老化对水鳖和龙舌草种子活力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86-104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86-87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87-88页 |
5.2.1 试验材料 | 第87页 |
5.2.2 人工老化处理方法 | 第87页 |
5.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87-88页 |
5.2.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88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88-98页 |
5.3.1 人工老化对水鳖和龙舌草种子组成成分的影响 | 第88-89页 |
5.3.2 人工老化对水鳖和龙舌草种子有害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89-90页 |
5.3.3 人工老化对水鳖和龙舌草种子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90-93页 |
5.3.4 人工老化对水鳖和龙舌草和种子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 | 第93-95页 |
5.3.5 人工老化对水鳖和龙舌草种子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95-98页 |
5.4 讨论 | 第98-102页 |
5.5 结论 | 第102-10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4页 |
6.2 本研究创新点 | 第104-105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8页 |
附录 | 第118-120页 |
致谢 | 第120-122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