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蒸汽喷射制冷系统的研究情况 | 第13-19页 |
1.3 水蒸汽喷射泵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喷射器内部流动的理想气体模型模拟 | 第22-35页 |
2.1 喷射器几何建模与内部流动的模拟 | 第22-25页 |
2.1.1 控制方程 | 第22-23页 |
2.1.2 湍流模型 | 第23-24页 |
2.1.3 流体属性 | 第24页 |
2.1.4 边界条件设置 | 第24页 |
2.1.5 扩压器的尺寸参数 | 第24-25页 |
2.2 主喷射器模拟结果分析 | 第25-32页 |
2.2.1 结构改进后的几何建模和网格划分 | 第25-26页 |
2.2.2 实验系统结构改进后流场的求解 | 第26页 |
2.2.3 结构改进后的模拟结果分析 | 第26-31页 |
2.2.4 结构改进后的模拟结果与之前的模拟结果 | 第31-32页 |
2.3 实验系统的改进 | 第32-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喷射系统的实验研究 | 第35-49页 |
3.1 实验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原理 | 第35-36页 |
3.2 实验系统的数据测量 | 第36-38页 |
3.2.1 工作蒸汽压力测量 | 第36页 |
3.2.2 引射蒸汽流量测量 | 第36-37页 |
3.2.3 温度测量 | 第37-38页 |
3.2.4 壁面压力分布测量 | 第38页 |
3.3 实验系统改进前后的实验结果对比 | 第38-43页 |
3.3.1 工作蒸汽压力对喷射器引射系数的影响 | 第38-40页 |
3.3.2 引射蒸汽压力对喷射器引射系数的影响 | 第40-42页 |
3.3.3 背压对喷射器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 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 | 第43-46页 |
3.4.1 工作蒸汽压力对喷射器性能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2 背压对喷射器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3 扩压器喉部直径对喷射器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3.5 实验结果误差分析及实验系统的改进建议 | 第46-47页 |
3.5.1 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 | 第46页 |
3.5.2 实验系统的改进建议 | 第46-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喷射器内部流动的湿蒸汽模型模拟 | 第49-62页 |
4.1 湿蒸汽模型的建立的原因 | 第49-50页 |
4.2 湿蒸汽模型的模拟 | 第50-56页 |
4.2.1 湿蒸汽下必要的假设 | 第50-51页 |
4.2.2 流动控制方程 | 第51页 |
4.2.3 气体状态方程 | 第51-52页 |
4.2.4 液相质量分数传递方程 | 第52-54页 |
4.2.5 液滴数密度传递方程 | 第54页 |
4.2.6 湍流模型 | 第54-55页 |
4.2.7 限制条件 | 第55页 |
4.2.8 求解策略 | 第55-56页 |
4.3 湿蒸汽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 第56-61页 |
4.3.1 两种模型模拟结果对比 | 第56-58页 |
4.3.2 两种模型模拟结果差异分析 | 第58-59页 |
4.3.3 两种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 第59-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膨胀比和压缩比对引射系数的影响 | 第62-71页 |
5.1 多因素分析 | 第62-63页 |
5.1.1 基于Ansys Design Xplorer的多因素分析 | 第62-63页 |
5.2 工作蒸汽与引射蒸汽入口压力对引射系数的共同作用 | 第63-64页 |
5.3 对工作蒸汽压力与引射蒸汽压力的无量纲处理 | 第64-70页 |
5.3.1 实验数据整理 | 第64-66页 |
5.3.2 膨胀比、压缩比对引射系数的影响 | 第66-67页 |
5.3.3 膨胀比对引射系数影响的曲线拟合 | 第67-68页 |
5.3.4 数学模型的误差分析 | 第68-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页 |
6.2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