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保险论文--中国保险业论文--各种类型保险论文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参保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山西太谷县为例

摘要第6-7页
1 引言第7-14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7-8页
        1.1.1 选题背景第7-8页
        1.1.2 研究意义第8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8-12页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第8-10页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2-14页
        1.3.1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3.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2 理论基础第14-19页
    2.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内涵第14-17页
        2.1.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概念第14-15页
        2.1.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特征第15页
        2.1.3“新农保”相比“老农保”的改进分析第15-17页
    2.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基础理论第17-19页
        2.2.1 社会保障理论第17页
        2.2.2 福利经济学理论第17-18页
        2.2.3 生命循环储蓄理论第18页
        2.2.4 社会风险管理理论第18-19页
3 山西太谷县农民养老保险参保意愿调查与分析第19-29页
    3.1 太谷县养老保险基本情况分析第19-24页
        3.1.1 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情况分析第19-20页
        3.1.2 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来源与结构分析第20-22页
        3.1.3 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情况分析第22-23页
        3.1.4 养老保险基金结余情况分析第23-24页
    3.2 调查问卷样本基本情况第24-25页
        3.2.1 抽样调查目的第24页
        3.2.2 抽样调查对象第24页
        3.2.3 抽样调查方法第24-25页
        3.2.4 问卷设计与问卷质量第25页
    3.3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第25-29页
        3.3.1 被调查对象基本特征第25-27页
        3.3.2 调查对象的经济情况第27-29页
4 太谷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意愿影响因素分析第29-42页
    4.1 参保意愿的分析第29-37页
        4.1.1 个体和家庭因素第29-33页
        4.1.2 农民对养老问题的看法第33-34页
        4.1.3 农民对新农保的认知情况第34-35页
        4.1.4 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约因素第35-37页
    4.2 农民的参保能力的分析第37-39页
        4.2.1 农民的缴费能力第38页
        4.2.2 金额方面人们能够承受的范围第38-39页
    4.3 太谷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需求状况的分析第39-42页
        4.3.1 山西太谷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第39-40页
        4.3.2 限制山西太谷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需求的原因分析第40-42页
5 国内外养老保险制度的借鉴与启示第42-47页
    5.1 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模式第42-44页
        5.1.1 德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第42页
        5.1.2 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第42页
        5.1.3 国外模式对山西太谷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启示第42-44页
    5.2 国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第44-47页
        5.2.1 北京模式第44页
        5.2.2 青岛模式第44-45页
        5.2.3 苏州模式第45页
        5.2.4 国内模式对山西太谷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启示第45-47页
6 政策建议第47-52页
    6.1 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第47-48页
        6.1.1 因地制宜构建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第47页
        6.1.2 妥善解决新老农保的接续转移问题第47页
        6.1.3 加强与其他养老制度的兼容第47-48页
        6.1.4 完善政府之间转移支付制度,为太谷县新农保制度提供资金保障第48页
    6.2 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第48-49页
        6.2.1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力度,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48页
        6.2.2 抓住有利时机,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第48-49页
        6.2.3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第49页
    6.3 消除农民参保疑虑,提高农民的参保积极性第49-50页
        6.3.1 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参保意愿第49页
        6.3.2 提高政府信誉,提升农民的投保信心第49-50页
        6.3.3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提高新农保的保障水平第50页
    6.4 持续创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第50-52页
        6.4.1 完善基金运营模式,提高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的能力第50-51页
        6.4.2 投资组合多元化第51页
        6.4.3 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第51-52页
7 结论与展望第52-53页
    7.1 结论第52页
    7.2 展望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附录第56-58页
Abstract第58-59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农村融资问题的研究
下一篇:关于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投放的研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