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前言 | 第11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1 传统村落面临的问题 | 第11-12页 |
1.2.2 传统村落的价值 | 第12页 |
1.2.3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问题 | 第12页 |
1.2.3.1 现代化发展与历史文化传承的矛盾 | 第12页 |
1.2.3.2 传统布局与发展空间的矛盾 | 第12页 |
1.2.3.3 发展规划与落地实施的矛盾 | 第12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4 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1.4.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4.2.1 村落 | 第13页 |
1.4.2.2 传统村落 | 第13页 |
1.4.2.3 历史文化名村 | 第13-14页 |
1.4.3 保护与利用相关原则 | 第14页 |
1.4.3.1 原真性原则 | 第14页 |
1.4.3.2 整体性原则 | 第14页 |
1.4.3.3 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 第14页 |
1.4.3.4 文化延续性原则 | 第14页 |
1.4.3.5 分期保护原则 | 第14页 |
1.5 研究目标、内容和创新 | 第14-16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3 研究创新 | 第16页 |
1.6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6.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 | 第18-24页 |
2.1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概况 | 第18-19页 |
2.1.1 传统村落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18页 |
2.1.2 现阶段传统村落的新形势和问题 | 第18-19页 |
2.2 传统村落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2.2.1.1 保护与利用关系的研究 | 第19页 |
2.2.1.2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对策研究 | 第19-20页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页 |
2.2.2.1 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研究 | 第20页 |
2.2.2.2 保护与利用的模式研究 | 第20页 |
2.3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2.3.1 传统村落人口问题 | 第20-21页 |
2.3.2 传统村落经济状况 | 第21页 |
2.3.3 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 | 第21-22页 |
2.3.4 传统村落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 第22页 |
2.4 案例分析 | 第22-24页 |
2.4.1 安徽西递、宏村 | 第22页 |
2.4.2 日本合掌村 | 第22-24页 |
3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 第24-27页 |
3.1 对保护的认识 | 第24页 |
3.2 对利用的认识 | 第24页 |
3.3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辩证关系 | 第24-26页 |
3.3.1 保护与利用关系的对立面 | 第25页 |
3.3.1.1 物质性衰退 | 第25页 |
3.3.1.2 传统特色原真性衰退 | 第25页 |
3.3.1.3 环境容量与原生环境舒适性矛盾 | 第25页 |
3.3.2 保护与利用关系的统一面 | 第25-26页 |
3.3.2.1 保护为利用提供动力源泉 | 第25-26页 |
3.3.2.2 利用为保护提供经济支撑 | 第26页 |
3.4 小结 | 第26-27页 |
4 常青村传统村落特色与价值分析 | 第27-46页 |
4.1 常青村传统村落概况 | 第27-33页 |
4.1.1 常青村村落区位及概况 | 第27-28页 |
4.1.2 村落自然环境 | 第28-29页 |
4.1.2.1 山水环境——青山绿水,十里小源 | 第28页 |
4.1.2.2 气候 | 第28-29页 |
4.1.2.3 水文 | 第29页 |
4.1.3 村落社会经济环境 | 第29页 |
4.1.4 村落人文环境 | 第29-30页 |
4.1.5 村落历史沿革 | 第30-33页 |
4.1.6 历史环境要素分析 | 第33页 |
4.2 常青村传统村落特色 | 第33-43页 |
4.2.1 传统村落的格局特色————依山傍水,七村迤逦 | 第33页 |
4.2.2 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特色 | 第33-34页 |
4.2.3 传统鸠坑国种贡茶 | 第34-37页 |
4.2.3.1 鸠坑茶 | 第34-35页 |
4.2.3.2 鸠坑茶历史沿革 | 第35-36页 |
4.2.3.3 鸠坑茶的价值 | 第36-37页 |
4.2.4 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37-43页 |
4.2.4.1 鸠坑毛尖手工技艺 | 第37页 |
4.2.4.2 茶文化 | 第37-40页 |
4.2.4.3 耕读文化 | 第40-41页 |
4.2.4.4 民俗文化 | 第41-42页 |
4.2.4.5 红色文化 | 第42-43页 |
4.3 常青村传统村落价值 | 第43-45页 |
4.3.1 科学价值 | 第43页 |
4.3.2 历史价值 | 第43页 |
4.3.3 文化价值 | 第43页 |
4.3.4 使用价值 | 第43-44页 |
4.3.5 艺术价值 | 第44页 |
4.3.6 旅游价值 | 第44页 |
4.3.7 生态价值 | 第44-45页 |
4.3.8 经济价值 | 第45页 |
4.4 小结 | 第45-46页 |
5 常青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现状分析 | 第46-52页 |
5.1 常青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现状 | 第46-48页 |
5.1.1 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 第46-47页 |
5.1.2 古茶树保护现状 | 第47页 |
5.1.3 古建筑保护现状 | 第47页 |
5.1.4 传统文化的保护现状 | 第47-48页 |
5.2 常青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面临的问题 | 第48-51页 |
5.2.1 保护与利用意识不足 | 第48页 |
5.2.2 传统建筑破坏、改建情况严重 | 第48页 |
5.2.3 村落空巢化问题严重 | 第48-49页 |
5.2.4 鸠坑原种茶流失情况严重 | 第49页 |
5.2.5 村落风貌基础建设不足 | 第49-50页 |
5.2.6 传统茶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 第50页 |
5.2.7 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不足 | 第50页 |
5.2.8 与千岛湖国家风景区的融合发展不足 | 第50-51页 |
5.2.9 与外界的交通联系不便利 | 第51页 |
5.3 小结 | 第51-52页 |
6 常青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策略 | 第52-78页 |
6.1 保护策略 | 第52-58页 |
6.1.1 传统建筑保护策略 | 第52-53页 |
6.1.1.1 建筑保护与整治模式 | 第52-53页 |
6.1.1.2 建筑保护与整治方法 | 第53页 |
6.1.2 古茶与茶文化保护策略 | 第53-55页 |
6.1.2.1 古茶的保护 | 第53-54页 |
6.1.2.2 茶文化的保护 | 第54-55页 |
6.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第55-56页 |
6.1.3.1 鸠坑毛尖手工技艺的保护 | 第55-56页 |
6.1.3.2 耕读文化的保护 | 第56页 |
6.1.3.3 民俗文化的保护 | 第56页 |
6.1.3.4 红色文化的保护 | 第56页 |
6.1.4 村落保护范围和要求 | 第56-58页 |
6.1.4.1 核心保护区 | 第56-57页 |
6.1.4.2 建设控制区 | 第57页 |
6.1.4.3 风貌协调区 | 第57-58页 |
6.1.5 历史环境要素保护途径 | 第58页 |
6.1.5.1 街巷 | 第58页 |
6.1.5.2 河道 | 第58页 |
6.1.5.3 古道 | 第58页 |
6.1.5.4 古树 | 第58页 |
6.2 利用策略 | 第58-78页 |
6.2.1 常青村传统村落鸠坑茶利用策略 | 第58-60页 |
6.2.1.1 调整产业结构,升级营销体系 | 第59页 |
6.2.1.2 扩大种植规模,增加茶叶产量 | 第59-60页 |
6.2.1.3 改进加工技术,提高茶叶品质 | 第60页 |
6.2.1.4 推广衍生产品,深入加工茶叶 | 第60页 |
6.2.2 常青村传统村落乡村旅游利用策略 | 第60-70页 |
6.2.2.1 旅游资源 | 第61-63页 |
6.2.2.2 旅游市场定位 | 第63-65页 |
6.2.2.3 旅游形象定位 | 第65页 |
6.2.2.4 旅游发展定位 | 第65页 |
6.2.2.5 旅游结构布局——“一带五区” | 第65-67页 |
6.2.2.6 道路交通组织 | 第67页 |
6.2.2.7 旅游节日策划 | 第67-68页 |
6.2.2.8 旅游产品结构 | 第68-69页 |
6.2.2.9 旅游服务设施完善 | 第69-70页 |
6.2.3 人居环境建设改善 | 第70-71页 |
6.2.3.1 水系改善 | 第70页 |
6.2.3.2 休闲娱乐设施改善 | 第70-71页 |
6.2.3.3 道路铺装改善 | 第71页 |
6.2.3.4 村落绿化环境改善 | 第71页 |
6.2.4 重要节点景观提升 | 第71-78页 |
6.2.4.1 元宝山 | 第71-72页 |
6.2.4.2 各自然村村入口标牌 | 第72-73页 |
6.2.4.3 八卦茶园 | 第73页 |
6.2.4.4 原种野生茶场 | 第73-75页 |
6.2.4.5 鸠坑国种贡茶馆 | 第75-76页 |
6.2.4.6 潘家店茶叶交易市场 | 第76页 |
6.2.4.7 小源溪垂钓娱乐点 | 第76-78页 |
7 结语 | 第78-8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8页 |
7.2 研究不足 | 第78-79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附录一 :图表清单 | 第83-85页 |
个人简介 | 第85-86页 |
导师简介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