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面对集中出行特点的高校校园规划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1 高校学生人数的持续增长第10页
        1.1.2 高校职能的转变第10-11页
        1.1.3 机动车的快速发展第11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页
    1.3 相关概念第12-13页
        1.3.1 高等学校第12页
        1.3.2 校园交通第12-13页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3-15页
        1.4.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4.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5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第15-21页
        1.5.1 校园规划相关研究第15-16页
        1.5.2 空间句法理论相关研究第16-18页
        1.5.3 空间句法在校园规划中的研究第18-19页
        1.5.4 研究评述第19-21页
    1.6 研究框架第21-22页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第22-33页
    2.1 高校校园空间布局相关理论第22-25页
        2.1.1 高校功能分区第22页
        2.1.2 高校布局模式第22-23页
        2.1.3 我国高校校园空间布局模式研究第23-25页
    2.2 高校校园交通组织相关研究第25-28页
        2.2.1 社区交通理论第25-26页
        2.2.2 可持续性的交通理论第26页
        2.2.3 高校校园交通组织模式第26-28页
    2.3 空间句法与校园规划第28-32页
        2.3.1 空间句法理论基础第28页
        2.3.2 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第28-30页
        2.3.3 空间句法量化指标体系第30-31页
        2.3.4 空间句法在校园规划中的运用第31-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校园交通拥堵的主要因素分析第33-47页
    3.1 高校校园交通拥堵现状分析第33-37页
        3.1.1 高校校园交通现状第33-34页
        3.1.2 高校校园交通量调查分析第34-36页
        3.1.3 高校校园交通拥堵情况第36-37页
    3.2 高校校园重要设施布局现状第37-42页
        3.2.1 高校校园重要设施整合度分析第37-39页
        3.2.2 高校校园重要设施选择度分析第39-41页
        3.2.3 基于空间整合度与选择度的校园交通拥堵现象分析第41-42页
    3.3 高校校园交通拥堵程度的分析模型第42-46页
        3.3.1 分析模型的选取第42-43页
        3.3.2 交通拥堵程度的测度方法第43页
        3.3.3 相关空间指标与交通拥堵程度的关联性分析第43-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强化校园道路通行能力的规划策略第47-57页
    4.1 调研高校校园路网结构现状第47-49页
        4.1.1 调研高校校园路网结构统计分析第47-49页
        4.1.2 当前高校校园路网组织情况第49页
    4.2 重要联系通道的选择与完善第49-53页
        4.2.1 对传统校园规划重要联系通道的补充第49-51页
        4.2.2 对传统校园规划重要联系通道的修正第51-52页
        4.2.3 基于空间选择度的高校校园重要联系通道实证分析第52-53页
    4.3 人车分流体系的分析与组织第53-56页
        4.3.1 咬合式人车分流模式第53-55页
        4.3.2 平行式人车分流模式第55-56页
    4.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5章 分担重要设施间路段交通压力的规划策略第57-70页
    5.1 高校校园重要设施之间联系通道现状分析第57-59页
        5.1.1 高校校园重要设施之间联系通道使用情况第57-58页
        5.1.2 高校校园重要设施之间联系通道类型统计分析第58-59页
    5.2 联系通道的多向性策略第59-62页
        5.2.1 增加联系通道对疏散效果的影响第59页
        5.2.2 不同类型联系通道选择度与连接值指标比较第59-60页
        5.2.3 联系通道多向性的校园交通实证分析第60-62页
    5.3 优化道路连接方式策略第62-66页
        5.3.1 道路连接方式对疏散能力的影响第62-63页
        5.3.2 不同道路连接形式选择度比较第63-65页
        5.3.3 基于道路连接方式的优化实证分析第65-66页
    5.4 调整道路线型策略第66-69页
        5.4.1 道路线型与道路通行能力的关系第66-67页
        5.4.2 不同类型道路线型选择度比较分析第67-68页
        5.4.3 基于道路线型的校园交通优化实证分析第68-69页
    5.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6.1 主要结论第70页
    6.2 论文进一步研究的展望第70-72页
致谢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6页
附录A 图片目录第76-79页
附录B 表格目录第79-80页
附录C 华中科技大学交通量调查统计表第80-85页
附录D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EPC的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研究
下一篇:强震下钢框架梁柱焊接节点塑性应变疲劳裂纹萌生寿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