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4-22页 |
0.1 选题意义与缘起 | 第14-15页 |
0.2 前人研究 | 第15-18页 |
0.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0.4 学术贡献 | 第19-22页 |
第1章 留学归国的物理学先驱与早期的学术谱系 | 第22-44页 |
1.1 20世纪前20年物理留学生的回归 | 第22-26页 |
1.1.1 中国本土物理本科教育的开始 | 第22-24页 |
1.1.2 归国留学生的专业背景与此后的工作 | 第24-26页 |
1.2 1932年之前归国物理学者队伍的扩大 | 第26-35页 |
1.2.1 先驱者的陆续回归 | 第26-28页 |
1.2.2 国内物理教育、科研机构的建立 | 第28-32页 |
1.2.3 本土物理学“前谱系”的形成 | 第32-35页 |
1.3 物理学体制化之后中国近代物理学家学术谱系的崭露 | 第35-42页 |
1.3.1 1932年之后络绎归国的近代物理学家 | 第36-38页 |
1.3.2 初步形成的近代物理学家学术谱系 | 第38-40页 |
1.3.3 战乱对中国近代物理学术谱系形成的影响 | 第40-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第2章 中国亚原子物理研究机构的建立与团队的形成 | 第44-58页 |
2.1 中科院近代物理所亚原子物理学术谱系的发端 | 第44-47页 |
2.1.1 从近代物理研究所到原子能研究所 | 第44-45页 |
2.1.2 学术谱系的形成 | 第45-47页 |
2.2 发展核工业宏观布局下亚原子物理研究机构的发展 | 第47-53页 |
2.2.1 原子能研究所“老母鸡”作用的发挥 | 第47-50页 |
2.2.2 中国核科学技术机构的“谱系” | 第50-53页 |
2.3 各高等院校亚原子物理专业人才队伍的初步发展 | 第53-57页 |
2.3.1 高校亚原子物理专业与人才的早期分布 | 第53-54页 |
2.3.2 高校亚原子物理专业的迅速发展 | 第54-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3章 核物理学家谱系与高能粒子物理学家谱系的分袂 | 第58-70页 |
3.1 第一代中国亚原子物理学家群体的分布 | 第58-61页 |
3.1.1 新中国的核科技机构与第一代亚原子物理学家 | 第58-59页 |
3.1.2 第一代亚原子物理学家在各研究院所与高等院校中的分布 | 第59-61页 |
3.2 核物理学家的学术谱系与学术传统 | 第61-65页 |
3.2.1 核物理学家的学术谱系 | 第61-63页 |
3.2.2 核物理学家的学术传统 | 第63-65页 |
3.3 高能粒子物理学家学术谱系的独立 | 第65-69页 |
3.3.1 原子能研究所的研究团队谱系个案分析 | 第66-67页 |
3.3.2 大本营的分裂导致学术谱系的分化 | 第67-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第4章 中国高能实验物理学家学术谱系的历史发展 | 第70-100页 |
4.1 谱系的国外源头 | 第70-73页 |
4.1.1 科研道路的衣钵相传 | 第70-71页 |
4.1.2 欧美学术传统的承继 | 第71-73页 |
4.2 早期科研队伍与人才培养机制及学术谱系的发展 | 第73-80页 |
4.2.1 中国高能实验物理学家学术谱系的形成 | 第73-77页 |
4.2.2 谱系的链式与网状结构 | 第77-78页 |
4.2.3 影响高能实验谱系发展的几个因素 | 第78-79页 |
4.2.4 箕裘颓堕——阻碍谱系形成与发展的变数举例 | 第79-80页 |
4.3 高能实验物理学家学术谱系表及谱系结构与代际关系分析 | 第80-88页 |
4.3.1 学术谱系表的构建 | 第80-86页 |
4.3.2 中国高能实验物理学家的学术谱系结构与代际关系分析 | 第86-88页 |
4.4 国际交流对高能实验学术谱系的冲击与影响 | 第88-90页 |
4.4.1 血统与学缘——走出去 | 第88-90页 |
4.4.2 基地与人才——请进来 | 第90页 |
4.5 中国高能实验物理学家群体的近期发展 | 第90-97页 |
4.5.1 “代”的日益模糊与学术传承的渐趋淡化 | 第91页 |
4.5.2 中国高能物理研究队伍的分布 | 第91-97页 |
小结 | 第97-100页 |
第5章 中国高能实验物理学的学术传统 | 第100-116页 |
5.1 中国高能实验物理学家的研究传统——以赵忠尧谱系为例 | 第100-104页 |
5.1.1 赵忠尧 | 第100-101页 |
5.1.2 叶铭汉 | 第101-102页 |
5.1.3 郑志鹏 | 第102页 |
5.1.4 陈少敏 | 第102-103页 |
5.1.5 赵忠尧谱系学术传承浅析 | 第103-104页 |
5.2 中国高能实验物理学家的精神传统 | 第104-108页 |
5.2.1 因陋就简,白手起家的拼搏精神 | 第104-106页 |
5.2.2 积极交流,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 | 第106-108页 |
5.3 与汤姆孙—卢瑟福谱系学术传统的比较与讨论 | 第108-114页 |
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6章 中国理论粒子物理学家学术谱系的历史发展 | 第116-136页 |
6.1 谱系的国外源头 | 第116-118页 |
6.2 中国理论粒子物理学家群体及学术谱系的形成与早期发展 | 第118-121页 |
6.2.1 本土粒子物理研究团队的形成 | 第118-119页 |
6.2.2 理论粒子物理学术谱系的初步发展 | 第119-121页 |
6.3 理论粒子物理学家学术谱系表及谱系结构与代际关系分析 | 第121-132页 |
6.3.1 学术谱系表的构建 | 第121-131页 |
6.3.2 中国理论粒子物理学家的学术谱系结构与代际关系分析 | 第131-132页 |
6.4 理论粒子物理学术谱系的演变及其团队的近期发展 | 第132-135页 |
6.4.1 “改革开放”前后理论粒子学术谱系发展所受的不同影响与变化 | 第132-134页 |
6.4.2 中国理论粒子物理学家群体的近期发展 | 第134-135页 |
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7章 中国理论粒子物理学的学术传统 | 第136-174页 |
7.1 中国理论粒子物理学家的研究传统 | 第136-157页 |
7.1.1 张宗燧学术谱系研究传统分析 | 第139-149页 |
7.1.2 朱洪元学术谱系研究传统分析 | 第149-157页 |
7.2 中国理论粒子物理学家的精神传统 | 第157-166页 |
7.2.1 共性精神传统 | 第157-163页 |
7.2.2 个性精神传统——以朱洪元谱系为例 | 第163-166页 |
7.3 与长冈半太郎—仁科芳雄谱系学术传统的比较与讨论 | 第166-171页 |
小结 | 第171-174页 |
结语 | 第174-180页 |
参考文献 | 第180-186页 |
附录 | 第186-195页 |
1 高能粒子物理获奖成果及其主要完成人 | 第186-189页 |
2 中国物理学会亚原子物理领域分支机构领导 | 第189-192页 |
3 1940年代以来各学术机构培养的亚原子物理学家(不完全)统计 | 第192-195页 |
致谢 | 第195-19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96-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