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立法内容建构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1-20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1页 |
二、研究内容与已解决问题 | 第11-13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二)已解决问题 | 第12-13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一)双语教育政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二)民族教育立法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7-18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8页 |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第一章 双语教育立法理论基础 | 第20-36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4页 |
(一)双语教育 | 第20-21页 |
(二)教育政策与法规 | 第21-24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24-36页 |
(一)受教育权 | 第24-26页 |
(二)国家教育权 | 第26-28页 |
(三)民族教育立法理论 | 第28-29页 |
(四)双语教育法的属性和定位 | 第29-32页 |
(五)双语教育立法原则 | 第32-36页 |
第二章 我国双语教育政策法规实践历程及特点 | 第36-43页 |
一、我国双语教育政策法规发展历程 | 第36-41页 |
(一)初创阶段(1949年—1956年) | 第36-37页 |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6年—1966年) | 第37页 |
(三)挫折阶段(1966年—1976年) | 第37-38页 |
(四)恢复阶段(1976年—1984年) | 第38页 |
(五)全面发展阶段(1984年—2012年) | 第38-40页 |
(六)深化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 第40-41页 |
二、我国双语教育政策法规特点 | 第41-43页 |
(一)发展权的保障贯穿始终 | 第41页 |
(二)保障机会均等的倾斜性 | 第41页 |
(三)民族团结是重要内容 | 第41页 |
(四)普适性与特殊性兼顾 | 第41-42页 |
(五)顺应时代背景的要求 | 第42-43页 |
第三章 我国双语教育法规与政策问题分析 | 第43-50页 |
一、我国双语教育法规与政策问题 | 第43-45页 |
(一)法律法规层级较低 | 第43页 |
(二)缺乏细则 | 第43页 |
(三)针对性不够强 | 第43-44页 |
(四)责任制度较缺乏 | 第44页 |
(五)监督较乏力 | 第44-45页 |
二、双语教育立法个案调查:以X自治区A地区为例 | 第45-50页 |
(一)A地区双语教育总体情况 | 第45-47页 |
(二)A地区双语教育取得的成效 | 第47-48页 |
(三)A地区双语教育政策与法规实践问题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国外双语教育立法及政策经验借鉴 | 第50-58页 |
一、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发展 | 第50-54页 |
(一)新加坡双语教育实践历程 | 第50-52页 |
(二)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经验借鉴 | 第52-54页 |
二、美国双语教育立法发展 | 第54-57页 |
(一)美国双语教育立法发展历程 | 第54-55页 |
(二)美国双语教育立法特点及其经验 | 第55-57页 |
三、国外双语教育政策与法规回顾总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双语教育立法内容中的主体和建构 | 第58-76页 |
一、双语教育立法内容中的主体 | 第58-66页 |
(一)教育行政机构 | 第58-60页 |
(二)双语教师 | 第60-62页 |
(三)双语学校 | 第62-64页 |
(四)学生 | 第64-65页 |
(五)监护人 | 第65-66页 |
二、双语教育立法内容建构 | 第66-74页 |
(一)双语课程建构 | 第66-69页 |
(二)双语教学建构 | 第69-70页 |
(三)双语教育教材建构 | 第70-71页 |
(四)双语师资建构 | 第71-72页 |
(五)双语教育责任建构 | 第72-73页 |
(六)双语教育法律救济建构 | 第73页 |
(七)双语教育经费保障建构 | 第73-74页 |
三、A地区双语教育政策与法规内容建构 | 第74-76页 |
结束语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附录 | 第85-89页 |
附录A: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85页 |
附录B: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立法现状访谈提纲 | 第85-86页 |
附录C:访谈记录(内容型记录) | 第86-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