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字母注释表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1.2 柴油机燃烧室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 Miller循环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4 预混压燃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柴油机工作过程仿真数学模型 | 第23-30页 |
2.1 基本控制方程 | 第23-24页 |
2.2 缸内湍流运动模型 | 第24-25页 |
2.3 喷雾模型的选取 | 第25页 |
2.3.1 燃油蒸发模型 | 第25页 |
2.3.2 燃油破碎模型 | 第25页 |
2.3.3 燃油碰壁模型 | 第25页 |
2.4 着火与燃烧模型 | 第25-26页 |
2.4.1 着火模型 | 第25页 |
2.4.2 燃烧模型 | 第25-26页 |
2.5 排放物生成模型 | 第26页 |
2.5.1 NOx生成模型 | 第26页 |
2.5.2 Soot生成模型 | 第26页 |
2.6 计算对象模型的建立 | 第26-29页 |
2.6.1 仿真计算对象 | 第26页 |
2.6.2 燃烧室几何模型建立 | 第26-27页 |
2.6.3 燃烧室网格划分 | 第27页 |
2.6.4 初始计算条件 | 第27-28页 |
2.6.5 仿真数学模型标定 | 第28-2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柴油机Miller循环方式与原机对比 | 第30-41页 |
3.1 Miller循环样机的建立 | 第30页 |
3.2 原机与Miller循环对比 | 第30-39页 |
3.2.1 原机与Miller循环平均湍动能对比 | 第30-31页 |
3.2.2 原机与Miller循环燃烧过程对比 | 第31-32页 |
3.2.3 原机与Miller循环缸压对比 | 第32-33页 |
3.2.4 原机与Miller循环缸内温度对比 | 第33-35页 |
3.2.5 原机与Miller循环当量燃空比分布对比 | 第35-36页 |
3.2.6 原机与Miller循环NOx生成比较 | 第36-37页 |
3.2.7 原机与Miller循环Soot生成比较 | 第37-3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燃烧室与喷油锥角的匹配 | 第41-75页 |
4.1 ω形燃烧室建模 | 第41-42页 |
4.2 ω形燃烧室与喷油锥角匹配 | 第42-73页 |
4.2.1 燃烧室形状与喷油锥角对油束分布的影响 | 第42-44页 |
4.2.2 燃烧室形状对速度场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3 燃烧室形状与喷油锥角对缸内湍动能的影响 | 第45-48页 |
4.2.4 燃烧室形状与喷油锥角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 第48-53页 |
4.2.5 燃烧室形状与喷油锥角对缸内压力的影响 | 第53-55页 |
4.2.6 燃烧室形状与喷油锥角对温度的影响 | 第55-60页 |
4.2.7 燃烧室形状与喷油锥角对浓度场的影响 | 第60-62页 |
4.2.8 燃烧室形状与喷油锥角对NOx生成的影响 | 第62-68页 |
4.2.9 燃烧室形状与喷油锥角对Soot生成的影响 | 第68-73页 |
4.2.10 燃烧室与喷油锥角匹配方案选取 | 第7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部分负荷下的预混压燃研究 | 第75-82页 |
5.1 部分负荷建模 | 第75页 |
5.2 喷油提前角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第75-78页 |
5.2.1 喷油提前角对放热规律的影响 | 第75-76页 |
5.2.2 喷油提前角对缸内压力和温度的影响 | 第76-77页 |
5.2.3 不同喷油提前角对IMEP和排放性能的影响 | 第77-78页 |
5.3 EGR率对预混压燃的影响 | 第78-81页 |
5.3.1 EGR率对放热规律的影响 | 第78-79页 |
5.3.2 EGR率对缸内压力和平均温度的影响 | 第79-80页 |
5.3.3 EGR率对IMEP和排放性能的影响 | 第80页 |
5.3.4 PCCI最终优化结果与原机的对比 | 第80-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2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