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1.1 帕金森病 | 第14-15页 |
1.2 帕金森病的动物模型 | 第15-16页 |
1.3 鱼藤酮(ROT)诱导的PD动物模型 | 第16-20页 |
1.3.1 鱼藤酮的理化及生物特性 | 第16-17页 |
1.3.2 鱼藤酮PD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17页 |
1.3.3 鱼藤酮神经毒性的作用机制 | 第17-20页 |
1.4 家蚕作为帕金森疾病模型的最新进展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引言 | 第22-24页 |
2.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 第22-23页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页 |
2.2.1 鱼藤酮对家蚕毒力及亚致死剂量的测定 | 第23页 |
2.2.2 鱼藤酮对家蚕运动能力的影响 | 第23页 |
2.2.3 鱼藤酮对家蚕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 | 第23页 |
2.2.4 鱼藤酮对家蚕5羟色胺能神经元与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的影响 | 第23页 |
2.2.5 鱼藤酮对家蚕脑部线粒体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 第23页 |
2.2.6 抗震颤麻痹药左旋多巴对鱼藤酮诱导家蚕PD病理现象的影响 | 第23页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鱼藤酮对家蚕的毒力及亚致死剂量的确定 | 第24-28页 |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4-25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24页 |
3.1.4 主要溶液及配制 | 第24-25页 |
3.2 方法 | 第25页 |
3.2.1 鱼藤酮对家蚕的毒性测定 | 第25页 |
3.2.3 亚致死剂量测定 | 第2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5-27页 |
3.2.1 鱼藤酮对家蚕的毒力及亚致死剂量 | 第25-27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27-28页 |
第四章 亚致死剂量鱼藤酮对家蚕运动能力的影响 | 第28-34页 |
4.1 材料 | 第28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4.2.1 摄食能力测定 | 第28页 |
4.2.2 蜕皮能力测定 | 第28页 |
4.2.3 运动能力的测定 | 第28-29页 |
4.2.4 数据分析 | 第29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29-31页 |
4.3.1 家蚕舔食亚致死鱼藤酮后的体重变化 | 第29页 |
4.3.2 家蚕舔食亚致死鱼藤酮后对生存的影响 | 第29-30页 |
4.3.3 家蚕舔食鱼藤酮后对蜕皮的影响 | 第30页 |
4.3.4 鱼藤酮对家蚕站立及身体弯曲的影响 | 第30-31页 |
4.4 讨论 | 第31-34页 |
第五章 鱼藤酮导致家蚕脑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 | 第34-48页 |
5.1 材料与试剂 | 第34-37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5.1.2 引物 | 第34页 |
5.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4-35页 |
5.1.4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5.1.5 溶液配制 | 第35-37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37-45页 |
5.2.1 脑组织的准备 | 第37-38页 |
5.2.2 荧光定量PCR | 第38-41页 |
5.2.3 HPLC测定家蚕多巴胺含量 | 第41-42页 |
5.2.4 免疫组化染色 | 第42-45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45-47页 |
5.3.1 鱼藤酮对家蚕脑部多巴胺生物合成关键酶的影响 | 第45页 |
5.3.2 鱼藤酮对家蚕脑部多巴胺水平的影响 | 第45-46页 |
5.3.3 鱼藤酮对家蚕脑部多巴胺神经元的影响 | 第46-47页 |
5.4 讨论 | 第47-48页 |
第六章 鱼藤酮选择性损伤家蚕脑部多巴胺能神经元 | 第48-56页 |
6.1 材料 | 第48-51页 |
6.1.1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6.1.2 实验试剂 | 第48页 |
6.1.3 实验仪器 | 第48-49页 |
6.1.4 主要溶液及配制 | 第49-51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51-53页 |
6.2.1 Western blotting | 第51-52页 |
6.2.2 五羟色胺和乙酰胆碱测定 | 第52页 |
6.2.3 Tunel染色 | 第52-53页 |
6.3 实验结果 | 第53-55页 |
6.3.1 鱼藤酮对家蚕脑部酪氨酸羟化酶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 | 第53页 |
6.3.2 鱼藤酮对家蚕脑部五羟色胺和乙酰胆碱含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6.3.3 Tunel染色结果 | 第54-55页 |
6.4 讨论 | 第55-56页 |
第七章 鱼藤酮导致家蚕脑部氧化应激紊乱及线粒体损伤 | 第56-68页 |
7.1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7.1.1 材料 | 第56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56-62页 |
7.2.1 脂质氧化(MDA)检测 | 第56-57页 |
7.2.2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第57-58页 |
7.2.3 ATP含量测定 | 第58-59页 |
7.2.4 活性氧检测 | 第59页 |
7.2.5 总谷胱甘肽检测 | 第59-61页 |
7.2.6 CuZn/Mn-SOD活性检测 | 第61-62页 |
7.2.7 实时定量荧光PCR法检测脑部BmDJ-1与BmUb mRNA的表达 | 第62页 |
7.2.8 Westernblotting检测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 | 第62页 |
7.3 实验结果 | 第62-66页 |
7.3.1 鱼藤酮对家蚕脑部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第62页 |
7.3.2 鱼藤酮对家蚕脑部ATP水平的影响 | 第62-63页 |
7.3.3 鱼藤酮对家蚕脑部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 第63-64页 |
7.3.4 鱼藤酮对家蚕脑部脂质氧化水平的影响 | 第64页 |
7.3.5 鱼藤酮对家蚕脑部抗氧化物的影响 | 第64-65页 |
7.3.6 鱼藤酮对家擦脑部抗氧化基因及泛素基因MRNAme表达的影响 | 第65页 |
7.3.7 鱼藤酮诱导家蚕脑部自噬水平的变化 | 第65-66页 |
7.4 小结与讨论 | 第66-68页 |
第八章 左旋多巴对鱼藤酮诱导家蚕PD病理现象的影响 | 第68-72页 |
8.1 实验材料 | 第68页 |
8.1.1 材料 | 第68页 |
8.1.2 主要试剂 | 第68页 |
8.1.3 主要仪器 | 第68页 |
8.1.4 主要溶液及配制 | 第68页 |
8.2 实验方法 | 第68-69页 |
8.2.1 舔食鱼藤酮与左旋多巴 | 第68-69页 |
8.2.2 测定体重与生存率 | 第69页 |
8.2.3 运动能力测定 | 第69页 |
8.2.4 Western blotting检测酪氨轻化酶蛋白水平变化 | 第69页 |
8.2.5 HPLC检测脑递质 | 第69页 |
8.3 实验结果 | 第69-71页 |
8.3.1 左旋多巴对家蚕的毒力 | 第69-70页 |
8.3.2 左旋多巴对鱼藤酮诱导家蚕行为障碍的拯救能力 | 第70页 |
8.3.3 左旋多巴对鱼藤酮诱导家蚕PD模型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 | 第70-71页 |
8.4 小结与讨论 | 第71-72页 |
全文总结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附录 | 第80-82页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及课题参研情况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