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我国水资源及水环境状况 | 第10-11页 |
1.1.2 课题立项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城市污水处理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 第12-14页 |
1.2.2 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现状 | 第14-15页 |
1.3 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的发展趋势 | 第15-17页 |
1.3.1 污水处理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 第15-16页 |
1.3.2 污水处理改善城市水环境 | 第16页 |
1.3.3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 | 第16页 |
1.3.4 污水处理工艺选择机制加强 | 第16页 |
1.3.5 污水再生水回用率逐渐增加 | 第16-17页 |
1.3.6 污水处理工艺设计及优化(低成本、低能耗和高效化) | 第17页 |
1.4 污水处理工艺设计领域存在的关键问题 | 第17-18页 |
1.5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8-20页 |
1.6.1 研究课题的内容 | 第18页 |
1.6.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污水厂区域概况 | 第20-30页 |
2.1 城市概况 | 第20-21页 |
2.1.1 合肥市概况 | 第20页 |
2.1.2 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概况 | 第20-21页 |
2.2 自然概况 | 第21-24页 |
2.2.1 气候 | 第21-22页 |
2.2.2 地质地貌 | 第22页 |
2.2.3 水文、水系 | 第22-24页 |
2.3 给水现状 | 第24-25页 |
2.4 排水现状 | 第25-30页 |
2.4.1 合肥市总体现状 | 第25-26页 |
2.4.2 高新区排水现状 | 第26页 |
2.4.3 肥西县排水现状 | 第26-28页 |
2.4.4 华南城排水现状 | 第28-30页 |
第3章 污水厂处理规模及水质 | 第30-40页 |
3.1 规划要求 | 第30-35页 |
3.1.1 总体规划规模 | 第30-31页 |
3.1.2 排水系统规划 | 第31-34页 |
3.1.3 污水再生利用规划 | 第34-35页 |
3.2 污水处理厂规模 | 第35-37页 |
3.2.1 水量预测 | 第35-36页 |
3.2.2 污水处理厂规模 | 第36-37页 |
3.3 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 | 第37-38页 |
3.4 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 | 第38-40页 |
第4章 常见污水处理工艺研究 | 第40-50页 |
4.1 常见二级处理工艺概述 | 第40-45页 |
4.1.1 氧化沟工艺系列 | 第40-41页 |
4.1.2 AAO工艺系列 | 第41-43页 |
4.1.3 SBR工艺系列 | 第43页 |
4.1.4 曝气生物滤池(BAF)工艺 | 第43-44页 |
4.1.5 膜生物反应器(MBR) | 第44-45页 |
4.1.6 二级生物处理+深度的形式和MBR形式对比 | 第45页 |
4.2 常见深度处理工艺概述 | 第45-50页 |
4.2.1 V型滤池 | 第46页 |
4.2.2 高效纤维束滤池 | 第46页 |
4.2.3 转盘滤池 | 第46页 |
4.2.4 活性砂滤池 | 第46-47页 |
4.2.5 深床滤池 | 第47-50页 |
第5章 工艺优选研究 | 第50-68页 |
5.1 污水工艺方案选择的原则及方法 | 第50页 |
5.1.1 工艺方案选择的原则 | 第50页 |
5.1.2 工艺优化选择方法 | 第50页 |
5.2 进水水质分析 | 第50-52页 |
5.2.1 污水的可生化性 | 第51页 |
5.2.2 碳氮比 | 第51页 |
5.2.3 进水COD分析 | 第51-52页 |
5.3 预处理及一级处理工艺确定 | 第52-53页 |
5.3.1 预处理工段流程确定 | 第52页 |
5.3.2 一级处理-初沉池作用分析 | 第52-53页 |
5.4 生物处理工艺确定 | 第53-56页 |
5.4.1 方案一:AAO(改进多级AO)工艺 | 第54-55页 |
5.4.2 方案二:BAF工艺 | 第55-56页 |
5.5 深度处理工艺确定 | 第56-59页 |
5.5.1 整体工艺路线的确定 | 第56-57页 |
5.5.2 过滤工艺选择 | 第57-59页 |
5.6 工艺方案比选 | 第59-68页 |
5.6.1 方案技术参数及主要设备比较 | 第62-65页 |
5.6.2 方案经济比较 | 第65-68页 |
第6章 基于仿真模拟的工艺比选与优化设计 | 第68-86页 |
6.1 概述 | 第68-69页 |
6.1.1 模拟软件 | 第68页 |
6.1.2 数学模型 | 第68页 |
6.1.3 仿真模拟的重要性 | 第68-69页 |
6.1.4 模拟内容 | 第69页 |
6.2 与同类工艺方案比选 | 第69-72页 |
6.2.1 建立模拟工艺流程图 | 第69-70页 |
6.2.2 参数设定 | 第70页 |
6.2.3 模拟结果 | 第70-72页 |
6.2.4 比选结果 | 第72页 |
6.3 设计参数优化 | 第72-80页 |
6.3.1 水力停留时间 | 第72-75页 |
6.3.2 进水分配比例 | 第75-77页 |
6.3.3 内回流比 | 第77-79页 |
6.3.4 外回流比 | 第79-80页 |
6.4 处理效果预测 | 第80-84页 |
6.4.1 温度变化 | 第80-81页 |
6.4.2 水质水量波动 | 第81-84页 |
6.5 结论 | 第84-86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6-8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86-87页 |
7.2 相关建议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