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晨报》副刊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1.2 《晨报》副刊新诗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2 作为文学“公共空间”的《晨报》副刊 | 第14-26页 |
2.1 《晨报》副刊与新诗 | 第14-19页 |
2.2 《晨报》副刊与公共空间 | 第19-23页 |
2.2.1 “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2.2 作为“公共空间”的《晨报》副刊 | 第21-23页 |
2.3 作为新诗发展阵地的《晨报》副刊 | 第23-26页 |
3 《晨报》副刊的新诗理论建设 | 第26-34页 |
3.1 借鉴与怀疑:浪漫主义与《晨报》副刊 | 第26-28页 |
3.2 理性“监视”情感 | 第28-34页 |
3.2.1 新人文主义与《晨报》副刊 | 第28-30页 |
3.2.2 古典主义与《晨报》副刊 | 第30-34页 |
4 《晨报》副刊的新诗创作实践 | 第34-46页 |
4.1 格律化的“重建” | 第34-39页 |
4.1.1 先锋实践:饶孟侃与闻一多 | 第34-37页 |
4.1.2 刘梦苇与格律化创作实绩 | 第37-39页 |
4.2 叙事化的拓展 | 第39-46页 |
4.2.1 题材选择 | 第41-43页 |
4.2.2 独特的艺术手法及诗性呈现 | 第43-44页 |
4.2.3 文体形式的锤炼与多样的美感 | 第44-46页 |
5 大众化导向下的“纯诗”追求 | 第46-56页 |
5.1 传统与现代之间:《晨报》副刊诗人的游移思想 | 第46-48页 |
5.2 大众化的导向 | 第48-51页 |
5.2.1 副刊的大众化属性 | 第48-49页 |
5.2.2 诗人的大众化阐释:土白入诗 | 第49-51页 |
5.3 “纯诗”追求 | 第51-56页 |
5.3.1 《晨报》副刊诗人群的纯诗化倾向 | 第51-53页 |
5.3.2 与国内初期象征派“纯诗”追求之间的对照 | 第53-56页 |
6 结语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附录 | 第66-82页 |
A.《晨报》副刊1925-1928年新诗目录总汇 | 第66-82页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