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铜基复合材料的分类 | 第9-11页 |
1.1.1 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 | 第9-10页 |
1.1.2 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 | 第10页 |
1.1.3 晶须增强铜基复合材料 | 第10页 |
1.1.4 新型碳纳米材料增强铜基复合材料 | 第10-11页 |
1.2 原位反应技术 | 第11-14页 |
1.2.1 机械合金化法 | 第11页 |
1.2.2 放热弥散法 | 第11-12页 |
1.2.3 气液反应合成法 | 第12页 |
1.2.4 自蔓延燃烧反应法 | 第12页 |
1.2.5 反应喷射沉积法 | 第12-13页 |
1.2.6 接触反应法 | 第13页 |
1.2.7 直接氧化法 | 第13-14页 |
1.2.8 无压力浸润法 | 第14页 |
1.3 原位合成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15-16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6-1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6页 |
2.2 实验设备 | 第16-17页 |
2.3 样品制备 | 第17-19页 |
3 热力学分析 | 第19-23页 |
3.1 Ti-B-Cu体系的热力学分析 | 第20-21页 |
3.2 Al-Ti-B-Cu体系的热力学分析 | 第21-23页 |
4 反应机理分析 | 第23-35页 |
4.1 Ti-B-Cu(20vol.%)体系的反应机理分析 | 第23-27页 |
4.2 Ti-B-Cu(20 vol.%)体系的活化能计算 | 第27-29页 |
4.3 Al-Ti-B-Cu(20 vol.%)体系的反应机理分析 | 第29-32页 |
4.4 Al-Ti-B-Cu(20 vol.%)体系的活化能计算 | 第32-3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5 显微组织分析 | 第35-46页 |
5.1 Ti-B-Cu体系的显微组织分析 | 第35-40页 |
5.1.1 不同增强体体积分数对Ti-B-Cu体系的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35-36页 |
5.1.2 不同球磨时间对Ti-B-Cu(20vol.%)体系的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36-39页 |
5.1.3 Ti-B-Cu(20 vol.%)体系复合材料的TEM分析 | 第39-40页 |
5.2 Al-Ti-B-Cu体系的显微组织分析 | 第40-44页 |
5.2.1 不同增强体体积分数对Al-Ti-B-Cu体系的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40-42页 |
5.2.2 不同球磨时间对Al-Ti-B-Cu(20 vol.%)体系的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42-43页 |
5.2.3 Al-Ti-B-Cu(20 vol.%)体系复合材料的TEM分析 | 第43-4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6 拉伸力学性能分析 | 第46-53页 |
6.1 拉伸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 第46页 |
6.2 Ti-B-Cu体系原位合成的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和增强机理分析 | 第46-49页 |
6.3 Ti-B-Cu体系原位合成的复合材料的拉伸断口形貌及断裂机制分析 | 第49-5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7 摩擦磨损性能分析 | 第53-73页 |
7.1 摩擦磨损试验方法及表征 | 第53-54页 |
7.2 Ti-B-Cu体系复合材料的磨损量与滑动速率的关系 | 第54-55页 |
7.3 Ti-B-Cu体系复合材料的磨损量与载荷的关系 | 第55-56页 |
7.4 Ti-B-Cu体系复合材料的磨面形貌与磨损机理分析 | 第56-64页 |
7.5 Al-Ti-B-Cu体系复合材料的磨损量与滑动速率的关系 | 第64-65页 |
7.6 Al-Ti-B-Cu体系复合材料的磨损量与载荷的关系 | 第65页 |
7.7 Al-Ti-B-Cu体系复合材料的磨面形貌与磨损机理分析 | 第65-72页 |
7.8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8 结论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5页 |
附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