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意义和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1.4.1 研究创新点 | 第18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毛泽东“以苏为鉴”思想的发展过程 | 第19-33页 |
2.1 毛泽东从“以苏为师”向“以苏为鉴”的转变过程(1949-1956) | 第19-22页 |
2.1.1 国民经济的恢复及各项建设的展开 | 第19-20页 |
2.1.2 “以苏为师”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第20-21页 |
2.1.3 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与遗留问题 | 第21-22页 |
2.2 毛泽东“以苏为鉴”思想的第一阶段(1956-1958) | 第22-26页 |
2.2.1 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与波匈事件的爆发 | 第23-24页 |
2.2.2 《论十大关系》与八大的召开 | 第24-25页 |
2.2.3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与反右派斗争 | 第25-26页 |
2.3 毛泽东“以苏为鉴”思想的第二阶段(1958-1962) | 第26-29页 |
2.3.1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 第26-27页 |
2.3.2 初步纠“左”和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 第27-28页 |
2.3.3 七千人大会到八届十中全会 | 第28-29页 |
2.4 毛泽东“以苏为鉴”思想的第三阶段(1962-1976) | 第29-33页 |
2.4.1 “反修防修”与中苏论战 | 第29-30页 |
2.4.2 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第30-31页 |
2.4.3 发动文化大革命 | 第31-33页 |
第3章 毛泽东“以苏为鉴”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3-44页 |
3.1 经济方面 | 第33-37页 |
3.1.1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 | 第33-34页 |
3.1.2 利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 | 第34-35页 |
3.1.3 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 第35页 |
3.1.4 处理好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 第35-37页 |
3.2 政治方面 | 第37-41页 |
3.2.1 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 第37-38页 |
3.2.2 实行民主集中制,鼓励让群众讲话 | 第38-39页 |
3.2.3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 第39页 |
3.2.4 处理好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 第39-40页 |
3.2.5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第40-41页 |
3.3 文化方面 | 第41-44页 |
3.3.1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第41-42页 |
3.3.2 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 第42-44页 |
第4章 毛泽东“以苏为鉴”思想的主要特征 | 第44-50页 |
4.1 科学性 | 第44-46页 |
4.1.1 科学性指导实践的发展 | 第44-45页 |
4.1.2 在实践中检验了其科学性 | 第45-46页 |
4.2 创造性 | 第46-47页 |
4.2.1 在“以苏为师”中取其精华 | 第46-47页 |
4.2.2 在“以苏为鉴”中自主创新 | 第47页 |
4.3 时代性 | 第47-50页 |
4.3.1 毛泽东“以苏为鉴”思想产生的特定时代性 | 第48页 |
4.3.2 在特定时代中传承发扬 | 第48-50页 |
第5章 毛泽东“以苏为鉴”思想的重要意义 | 第50-57页 |
5.1 历史意义 | 第50-52页 |
5.1.1 独立自主迈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一步 | 第50-51页 |
5.1.2 打破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为社会主义运动树立了榜样 | 第51-52页 |
5.2 理论意义 | 第52-54页 |
5.2.1 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基础 | 第52-53页 |
5.2.2 丰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宝库 | 第53-54页 |
5.3 现实意义 | 第54-57页 |
5.3.1 为当代正确对待他国经验提供了指导 | 第54-55页 |
5.3.2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准备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