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对辉南大米产地确证的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前言 | 第8-15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8页 |
1.2 地理标志性产品 | 第8页 |
1.3 水稻产地确证技术的必要性 | 第8-9页 |
1.4 食品产地确证技术体系 | 第9-11页 |
1.4.1 食品产地确证的意义及应用 | 第9页 |
1.4.2 食品产地确证技术 | 第9-11页 |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5.1 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1页 |
1.5.2 红外光谱技术的优缺点 | 第11-12页 |
1.5.3 国外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5.4 国内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6 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14页 |
1.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2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5-17页 |
2.1.1 采样概况及样本采集 | 第15-16页 |
2.1.2 试剂 | 第16页 |
2.1.3 仪器设备与软件 | 第16-17页 |
2.1.4 样本的预处理 | 第17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7-18页 |
2.2.1 标准法测定直链淀粉 | 第17页 |
2.2.2 测定pH值 | 第17-18页 |
2.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8-2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33页 |
3.1 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3.1.1 辉南大米近红外光谱信息采集 | 第22页 |
3.1.2 辉南大米近红外光谱预处理 | 第22-23页 |
3.1.2.1 适量归一化 | 第22页 |
3.1.2.2 一阶导数 | 第22-23页 |
3.1.2.3 平滑处理 | 第23页 |
3.2 近红外光谱分析 | 第23-25页 |
3.2.1 分子振动方程式 | 第23-25页 |
3.2.1.1 振动频率与振动能级(量子化) | 第23页 |
3.2.1.2 红外光谱峰的位置、峰数与强度 | 第23-25页 |
3.3 辉南县火山岩与非火山岩大米的主成分分析 | 第25-27页 |
3.4 辉南县火山岩与非火山岩大米的聚类分析 | 第27-28页 |
3.5 辉南县火山岩与非火山岩大米的判别分析 | 第28-29页 |
3.6 独立分量建模分析 | 第29-33页 |
3.6.1 辉南县大米pH值的分布 | 第29-30页 |
3.6.2 辉南县大米直链淀粉含量与PH值关系 | 第30-31页 |
3.6.3 建立模型 | 第31页 |
3.6.4 交叉验证 | 第31-33页 |
4 讨论 | 第33-35页 |
4.1 火山岩大米近红外光谱分析 | 第33页 |
4.2 火山岩大米的PCA与CA | 第33页 |
4.3 火山岩大米的判别分析 | 第33页 |
4.4 大米直链淀粉含量与pH值得关系 | 第33页 |
4.5 ICA建模 | 第33-34页 |
4.6 研究不足分析 | 第34-35页 |
5 结论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3页 |
作者简介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